
供應鏈管理是一個有趣的概念,從1982年Oliver和Webber開始使用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這個術語,現在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已經被各領域廣泛接受。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大家都在討論供應鏈管理,但不同背景的人對供應鏈管理卻有不同的理解。許多專家和學者對供應鏈管理提出了大量的定義,但因為歷史發展階段不同、提出者的背景不同、定義解決的難點不同,導致供應鏈的定義范圍也不同。
01
—
國際供應鏈管理權威機構介紹
為了探究供應鏈的范圍,我們先來看看幾個國際供應鏈管理領域比較權威的機構,也許從他們的背景中可以略窺一二。
1、國際供應鏈協會(Supply Chain Council, SCC)在供應鏈管理領域,引用最多的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SCOR模型(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最早是由國際供應鏈協會(SCC)運維的。國際供應鏈協會是獨立的非營利性組織,致力于推動供應鏈參考架構SCOR,SCOR早期版本被廣泛接受,但后期參考模型版本粗糙,該組織最后與APICS合并。
2、美國生產與庫存管理協會 (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APICS)APICS創建于1957年,在2005年改名為APICS運作管理協會,早期從事生產與庫存管理的聯合組織,現在是國際性現代管理的權威協會和教育培訓機構 ,提供完整的供應鏈管理的知識體系。
3、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 ISM)ISM最早是美國采購管理協會,成立于1915年,是全球采購與供應鏈管理領域規模最大、最權威的供應鏈專業協會之一。
4、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CSCMP)成立于1963年,協會一直致力于推動物流業的發展,為物流從業人員提供教育的機會和信息。2005年更名為美國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
這幾個協會除了SCC從成立之初就是供應鏈協會,而其他三個協會各有差異:APICS早期專注生產與庫存管理,ISM早期關注采購管理,CSCMP早期聚焦物流管理,而這三個協會最后都演變成了供應鏈協會。從這幾個權威協會的背景領域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供應鏈管理涉及生產與庫存管理、采購管理和物流管理等領域,涉及面廣。
2、供應鏈管理融合了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很難用統一的定義讓采購管理、制造與庫存管理、物流管理等領域的權威機構都認同。
02
—
供需平衡是供應鏈管理的終極目標
供應鏈管理定義統一的困難在于,對于供應鏈管理缺乏一個抽象的、適用于所有領域的定義。在系統研究了多個供應鏈的管理體系之后,我將供應鏈進一步抽象,提出了自己對供應鏈管理的定義:供應鏈管理是通過提高資源效率解決產品(或物料)供需平衡終極難題的管理科學。這個定義以終極目標來確定范疇,供應鏈管理的范疇是為產品(或物料)制造企業解決供需平衡難題的。
要解決供需平衡,不僅需要考慮資源的高效率使用(意味著低成本),而且需要從不同維度、不同顆粒度進行平衡。
03
—
從多維度實現供需平衡
對于供應鏈管理者而言,終極目標是供需平衡,這里的平衡包括物料、產能、時間、地點等多維度的全面平衡。下面從幾個維度來具體描述:1、物料的平衡。早期的物料平衡就是MRP,但當物料的需求波動大,生產產能無法及時響應需求變化時,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需要通過庫存作為緩沖,所以為了物料平衡,需要MRP和庫存管理支持。
2、產能的平衡。通常最初滿足客戶需求的主要方式是利用產能生產產品滿足用戶的需求。但是通常產能成本高,大批量規模化生產才能提升產能效率。對于產能的平衡涉及生產路徑、產能的計劃(生產計劃)等支持。
3、時間段內的供需平衡。通常匯總時間段的供需平衡容易實現,而保證每個細粒度時間段內的平衡難度就非常大。比如空調一年的產量按年的平衡容易實現,但如果能保證每個月、每周、每天的所有時間顆粒的供需平衡,就需要供應鏈計劃來支持實現。
4、產品種類和物料地點的平衡。隨著供應鏈復雜性增加,產品種類增多,供應鏈全球化發展還需要保持產品種類、不同地點的供需平衡。而復雜性的增加正是供應鏈概念誕生的根源。對于產品種類少、地點單一制造、主要集中于一個工廠的場景,那時就沒有供應鏈的概念。供應鏈的價值在于解決產品種類、復雜供應網絡的高效平衡。這里談到的物料地點平衡需要物流做支撐。
5、跨企業間的供需平衡。隨著供應鏈復雜性增加,跨行業跨企業之間保持緊密合作,為低成本高效率而實現不同層級的供需平衡。跨行業跨企業的供需平衡,本質就是現在經常提到的產業鏈,基于產業實現不同企業之間物料、產能的快速供需平衡。
從終極目標來分析供應鏈管理的定義,以提高資源效率為手段,以多維度平衡為方向,希望給讀者們一種新思路新方法。
撰稿人|許永碩,SAP資深數字化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