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認識一個90后小姑娘,成立了一個人的數字化公司,專門實施某公司的小工單,因為與某公司發展理念不同,而正在尋找新的產品線以服務好現有或未來的公司。
這個小姑娘是學物流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個壓鑄工廠的采購,而第二份工作是一個小型壓鑄廠(40多個人)的制造主管。
由于無法掌握壓鑄生產進度,在疫情期間,瘋狂地找可以掌握生產進度、個人產量的數字化工具。發現了某公司的小工單,感覺是自己找的、想要的產品,說服老板購買和實施。
經過自己半年多的實施,比較好地實現了預期目標:所有的生產任務導入系統中,并實現每個工序按日、按序報工,實現了對生產任務的監控,還可以實時計算計件工資,且讓操作員喜歡上了這個系統,自覺執行。
這個小姑娘告訴我,他不知道什么是數字孿生、什么是信息物料系統、什么是可視化。這個小姑娘覺得,數字化的本質,是要讓操作工喜歡,要讓基層管理人員喜歡,要讓車間主管可以及時掌握生產的進度。尤其是系統必須要讓操作工喜歡,是最最基礎的,也是數字化的本質。
小姑娘告訴我,某公司的小工單,最最實用的是面對30-50人的壓鑄類業務的計件工資算好(實時、準確、可視化),而不是后加入的新增的哪些亂七八糟的功能。而某公司小工單在壓鑄場景的應用,必須是要熟悉該業務場景、熟悉計算計件工資的實施人員的努力才可以。
===
小姑娘最終告訴我,自下而上才的數字化是成功的,才是有價值的。聚焦于一個具體業務場景的系統,并持續改善、完善場景的軟件系統,才是好系統。
小姑娘最終告訴我,可以拓展的,可以伴隨客戶成長的系統(功能可配置)的系統才是好系統。
===
十分敬佩這個小姑娘:聚焦一個場景,服務好一群區域客戶,陪伴客戶持續成長,也促進自己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