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商品。任何物件定義為商品之前的研發過程中形態均為模型,當定義型號、規格并匹配相應價格的時候,模型將會以商品形式呈現出來。從廣義上講:如果一件事物能隨著另一件事物的改變而改變,那么此事物就是另一件事物的模型。模型的作用就是表達不同概念的性質,一個概念可以使很多模型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但只要很少模型就能表達出一個概念的性質,所以一個概念可以通過參考不同的模型從而改變性質的表達形式。當模型與事物發生聯系時會產生一個具有性質的框架,此性質決定模型怎樣隨事物變化。引自百度百科。
如果平臺就是產品,顯然是不對的。如果平臺只是一些功能的組成,那顯然也是不對的。
所以嚴格來說平臺,最好的狀態應該是不提供用戶的功能界面的(當然也不排除個別功能模塊,比如APS相對獨立的來提供,但其他的我就有點想不出來了),而是應該默默的在背后提供數據支持以及業務流程的編排配置。因此其內部必定要定義各種各樣的模型,數據模型,業務流程模型等,為可操作的配置安排提供支撐空間。
(2) MES平臺化應該立足于行業,尤其是應該與行業包甚至企業包相結合
雖然工業互聯網提了很長時間,也推出來了一系列大量的工業互聯網,但我始終感覺跨行業的 MS平臺基本上來說是一種奢望,更多的或者更為有效的做法應該是立足于某個行業的。
即使是面向某個行業的,寄希望于通過一個平臺來兼容這個行業內不同企業的各種特點,同樣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情。莫不如縮小平臺的范疇,采用增加行業包的方式來進行,而這種行業包,也許在實際操作下來的話,稱為企業包也許更為合適。
平臺做平臺的事情,企業包做企業包的事情。但兩者之間絕不是說,你沒有這個功能模塊而我有這個功能模塊,而應該是平臺提供數據和業務顆粒支撐并且被企業包所利用這種關系。這是最容易犯的一種錯誤。
平臺手機用的樹脂和有顆粒是什么樣子呢?這個其實需要深度的理解MES運行的主線。 MES的意思是制造執行系統,制造執行必然是有過程的,而這個過程就關聯起來了各種各樣的制造要素。不管從大的過程還是某個小場景的過程,必然可以建立一種結合數據和流程的系統化的模型的(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MBSE)。顯然共性的支持部分應該放在平臺里,基于編排配置與引用部分應該放在企業包里。
(3)從MES也是一個產品的角度來說,傳統上我們關于產品族或者大規模定制的思想都可以引入到這種系統的規劃設計中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提供一系列的功能模塊,每一個功能模塊其實都是相對獨立完整的,雖然背后有統一的一個數據模型及其流動來支持。現在很多其實號稱工業互聯網平臺架構的MES其實都是這個樣子的,這個遠遠稱不上平臺化。
那所謂低代碼開發平臺是一種表現形式嗎?一定程度上是的,但是其更多的是面向應用表層的一種展示配置,或者說還是比較膚淺的。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很多所謂的MES平臺是提供了配置空間的。就是說所有的變化其實都已經在事先規劃好了。其實說實話,能做到這個程度,尤其某個行業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
但顯然MES平臺化應該有更好的方式。印象比較深的是美國企業提供的軟件產品偏重于產品本身,比較容易實施比較固化,而歐洲很多工業軟件其實都帶有這種內外模型化配置的特點,實施的工作量還是比較大的,平臺化的特征還是非常明顯的。這方面我感覺應該大力的借鑒和發展。
………………
一己之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