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信部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已達4800萬戶,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平均收入利潤率為 6.2%。這些龐大的工業中小企業正在成為數字化轉型洪流中的主角之一。工信部另一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有望達到1.2萬億元。
在麥肯錫和世界經濟論壇于2023年初公布的最新全球燈塔工廠名單中,全球18家工廠新入選,其中中國工廠8家。目前,全球有132家燈塔工廠,其中50家位于中國,占總數的1/3以上。自2010年以來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
“燈塔工廠”是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與麥肯錫合作評選的項目。通過評估工廠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在全球范圍內評選出“最先進工廠”,并將這些工廠的經驗推廣到全球制造業。
中國燈塔工廠數量眾多的主要原因,自然是來自工廠基數大。中國擁有豐富完備的產業鏈和強大的產能需求,自然成為世界“智能制造”新概念的“試驗場”。“所有零部件都可以在珠三角找到供應商。” 這是歷屆全球硬件創業者的共識。
這些年來,一波又一波的中小企業考察團涌入西門子、聯想、海爾等巨頭的“燈塔工廠”。在實地感受了智能制造的魅力后,中國數字化轉型的浪潮愈演愈烈。誰不希望自己的工廠像一座“燈塔”?“
但對于占據中國大部分工廠的中小企業來說,如果想“復制”燈塔工廠的運作,可能不僅僅是有沒有動力的問題,首先要想清楚 他們是否可以復制?我應該從哪里“復制”?“抄襲”什么?在這場數字化轉型的“朝圣之旅”中,暗礁紛紛浮出水面。對于更多的中小企業來說,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可能是不轉型就“等死”,轉型就“找死”。
事實上,對于如何定義中小企業,并沒有特別明確的界限,因為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評價標準。一些“專精特新”企業規模小,但產值高或凈利潤高,很難嚴格界定中小企業。但是,像康華這樣的企業主有很多共同點。他們一般都有一些錢,但還不夠亂花;他們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堅信新技術可以改變他們的商業現狀;身處“燈塔工廠”的光環中,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聯寶科技合肥工廠是聯想集團旗下大型PC研發制造基地,總投資10億元。緯創中山廠擁有世界500強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公司的光環,總投資2.05億美元。海爾的下一個燈塔項目,膠州正在建設的中央空調智能制造基地,總投資約30億元,整個卡奧斯產業園投資規模已達130億元。
這個投資額對于中小企業,甚至是普通的大廠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對于很多小廠來說,花幾十萬、上百萬去買看不見摸不著的軟件,或者自動化設備,一兩年才能收回成本,是在所難免的。
比如最常見的自動化設備——機械臂。以ABB在電器廠經常出現的小型機械臂IRB1010和IRB920為例。一臺裸機機器人起步價約5萬元,組裝完成只需0.29秒。什么概念?是你要給他計時的時候,低頭一看手表,已經裝好了三個零件。
工人的速度遠不如機器,但工人的成本很低。一個工人月薪5000,10個工人工作一個月,一臺機器花不了多少錢,而這臺機器只是一臺裸機。生產線要能生產,就必須要有配套的設備,還要有調試、操作、維護等人員,這些人員很多月薪都在5000以上。這只是一條生產線的情況。
更重要的是,工廠投入產出的賬目不能只算數字。不是說今天投5萬,前3年就能收回本金,后3年翻倍。這筆交易是值得的。畢竟,當你投入5萬元購買機器人時,這是一筆馬上就要支付的費用,是直接的財務壓力。然而,國內中小制造企業大多處于低端代工地位,利潤微薄。承受這種“突如其來”的資金壓力,還是需要慎重考慮的。
如果這筆錢是用來雇用月薪的工人,那么他的工資將按月支付。哪怕是日薪,這5萬元也會一天天“慢慢”花掉。錢會退回來,經濟壓力會小很多。
其實無論是大廠還是小廠,一次性大額投入都會非常謹慎。一方面是資金壓力,另一方面來自風險。智能化改造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故障和停產的風險。雖然人的錯誤率會比機器高很多,但是重啟的成本很低。自動化設備的重啟成本非常高,常見故障的停機時間可能在1小時到1天不等。但如果機械臂發生碰撞,造成設備損壞,則停機時間無法預估。大廠比小廠膽子大。他們敢于為長遠目標付出“減產、停產”的代價。對于小廠來說,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寶貴的。一旦停產,對于秒算產能和利潤的“精益生產”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轉型失敗的風險也是中小企業難以承受的。
行業一直有“三分產品,七分服務”的說法。不管是什么軟件,什么系統,都不是可以使用的。在實施和應用過程中,更傾向于定制化服務。行業越細分,定制化服務需求越高,實施難度越大,失敗風險越高。
當然,這并不是說中小企業不能做數字化轉型,只是燈塔工廠模式未必適合所有中小企業。
投資超過十億甚至數十億的燈塔工廠,從一開始就瞄準了智能制造和黑燈工廠。在系統選型和設備采購過程中,自然是有好的就推出,只看未來。討論長期成本效益而不是即時實施條件。不過,這種模式確實不太適合時刻承受著生存壓力的中小企業。
一系列的技術、組織、環境和資金準備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難以逾越的高山。燈塔工廠,顧名思義,旨在為全球工廠樹立榜樣,指明前進的方向,告訴他們制造業未來的方向是什么,技術的前進方向在哪里。分享先進經驗,引導后來者實踐工業4.0和智能制造。那么誰是后來者呢?
聯想、海爾等新燈塔工廠是中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中流砥柱,但中國之所以能成為產業鏈最豐富、供應鏈最強大的市場,更多依賴于中小微企業。企業遍地開花。. 這些小船薄帆的中小企業,才是真正需要燈塔工廠指引的后來者。
對此,國內各省市正在推廣以產業鏈龍頭企業為核心,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幫助企業招商引資、引才引智的“鏈主制”。截至2021年,中國已有29個省份實施了鏈主制或與鏈主制相關的政策。
與此同時,供應商也在加速跟進中小企業市場,例如提供更靈活的軟件甚至硬件租賃服務。一些軟件的租用周期甚至可以像按小時付費一樣精細;一些SaaS服務商還提供全套產品的混合套餐訂閱,一個產品的價格就可以使用“全家桶”產品的功能;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模塊化產品,以及深入到設備層的低代碼編程功能。
對于廣大中小企業來說,雖然學燈塔有難度,但并不代表基礎差就沒有成功,沒有錢就不行。因為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學習先進經驗也需要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找痛點,第二步是找技術。小廠要向燈塔學習,首先要拆解自己,找到痛點,找到可以改造的點。然后根據痛點尋找技術,拆解燈塔,看看哪些技術最容易復現,燈塔工廠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