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id="f7lv1"></font>

    <dfn id="f7lv1"><ruby id="f7lv1"></ruby></dfn>

        <dfn id="f7lv1"></dfn>

            <meter id="f7lv1"></meter>

            為什么數字化技術適合解決管理問題

            文章來源:數字化企業
            2023-07-14

            本文作者郭朝暉老師,優也首席科學家,前寶鋼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中國工業智能領域權威專家,公號蟈蟈創新隨筆。著有《知行:工業基因的數字化演進》。

            認識往往來自于實踐。7、8年前,我經常和胡恒法首席討論鋼鐵行業的智能化、數字化應該怎么搞。經過反復討論,發現合適的切入點往往都是些小而雜的管理問題。


            后來意識到,這種現象具有共性。第一屆工業互聯網大賽結束時,我就發現了一個現象:在獲獎項目中,針對大企業的應用,往往是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針對小企業的應用,往往是商業模式或生產模式的重構。換句話說:在有亮點的工作中,大企業往往是系統的優化,小企業往往是系統的重構。


            仔細想想:這種現象的背后是有道理的。數字化技術可以重構系統,但對大系統重構的風險太大,往往只能進行局部的優化和持續改進。優化往往針對當前不太好的現象,而人往往是系統中最不穩定的因素。所以,數字化技術發揮作用的場景,往往與人的弱點相關。這樣,數字化問題往往就與管理相關。


            不久前,西安科大的董老師聊起這個話題時,提到一種現象:管理者往往不認可這種觀點。他們會問:我們到底哪里沒管好呢?管理者的這種疑問其實不奇怪。因為管理問題往往是隱藏的:首先是別人看不到的問題往往才能存在下去;人們為了逃避責任,也習慣于掩蓋因管理不善導致的問題;其次是人們經常把管理問題看成技術問題。


            同樣一件事,往往既能用管理手段解決又能用技術手段解決。比如,用管理手段解決,往往從導致問題的原因入手,通過控制原因控制結果;用技術手段解決,往往是針對問題本身進行處理。比如,對于設備故障問題,從管理入手時,可以從設備點檢、保養入手;從技術入手時,可以設法提高設備本身的質量。一般來說,管理不到位時,往往需要技術來解決。所以,我經常說:管理定義技術的邊界。

            原則上講,管理問題往往與人有關。比如,許多管理要求是:“認真....保證....杜絕.....”。然而,要“保證”某件事不發生,需要的“認真”程度可能超越了人類能力的極限。這就好比,最優秀的長跑運動員,也趕不上奔馳中的火車。這時,由于管理不善導致的問題,就會具有隨機性:即便你盡了最大的努力,盡可能地認真,都可能會遇到問題,都不可能“杜絕”問題的發生。這個時候,一旦出了事故和問題,相關人員也只能自認倒霉了。


            數字化技術的特長之一,就是用技術解決管理問題,而不是把管理的責任推給傳統技術問題。比如,過去要求工人認真地點檢設備狀態、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這是個管理問題。但工人不可能時時刻刻地盯著設備。然而,計算機可以時時刻刻地盯著設備,偏離標準狀態時,立刻呼喚工人前來解決。同時,如果工人沒有立刻解決問題,管理者也能知道。這樣,管理者自身的工作可能會變得輕松,但管理能力卻會大大上升,“倒霉”的概率就會越來越小了。


            <font id="f7lv1"></font>

              <dfn id="f7lv1"><ruby id="f7lv1"></ruby></dfn>

                  <dfn id="f7lv1"></dfn>

                      <meter id="f7lv1"></meter>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