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的輸入其實是一個超級BOM,涉及到的訂單工藝資源及其之間的復雜關聯關系。在APS的技術研究和實施應用中,總是會有一些不期然的時候,讓你認識到你陷入了誤區。
順便,可以接著上篇文章來說(也有讀者后臺留言提問),MRP當中給出的提前期,我說他不合理,是因為這個東西應該是基于產能沖突化解計算出來的而不是事先給出來的。(這個并不是交貨期)
制造工藝流程并不天然的串行的:如果是制造專業的學生,只要做過課程設計就會知道,工藝絕對不是唯一的。所以。柔性工藝即其實是廣泛存在的,只是企業為了規范而固化了一條而已。你是不是可以再問一句,在數字化語境下,柔性工藝是不是應該給扶正了哈?畢竟柔性工藝的存在是擴大了優化空間的。
任務批次組織是有無數種組合可能:如果接觸過柔性制造車間的現場,手工模式下人的柔性是很大的,當遇到工序生產出部分數量的產品之后,車間的計劃調度人員,可以隨時的來查看下一道工序的資源是否時間上可用,從而進行現場的調度調整,其實這是一種極其柔性的分批組織。其實這就需要APS來考慮一種平衡,因為可能涉及到頻繁的資源切換。對于涉及到動態物料鎖定的組織方式,可能對月度任務或者說周任務來說,每一次鎖定其實就是都是一次分批(并且這個批次后續還有可能會發生變化)。
任務的數量并不天然的是各個工序數量都一致恒定的:當中間工序出現廢品或者不合格品的時候,其實工序的數量是在發生變化的。或者說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某些工序級的半成品,可以隨時加入到這個訂單。
任務與工藝的關聯關系其實是動態的:我們傳統的工藝工作當中做的精細的話,可能會指定這道工序在某臺資源上面進行生產,其實這完全是不合理的,可以給出類型或一個集合,除非這臺機器是獨有的。
制造單元必須是物理可見的:所謂的物理制造單元,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自動化的物流。如果將這些硬性物流去掉,其實也就是一些具有邏輯關系的制造機床設備而已。這對于我們實體生產來說,并不天然的意味著,一定要硬性的物流連接或者說物流的影響其實很小。
………………
并不是說所有的場合這些變化都需要考慮。本文也只是說,或者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于APS來說,唯一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飛機馬上起飛……不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