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所趨,很多學校都已經開設了智能制造工程專業,這也是每個學校進行制造類專業招生的一個宣傳亮點。
雖然關于制造的先進模式其實已經發展和提出了很多。但之前的也沒有開設所謂的CIMS工程專業、精益生產工程專業、快速響應制造工程專業等等。其實制造向先進制造發展,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上面所提的一些先進制造模式,其實在標準的機械制造專業課程和培養模式當中也是逐步的發展和具有體現的。
也許目前的天下大勢發展趨勢是逐步的在面向大工科方向來邁進,智能制造專業的設置,其實可能也只是一定時期內的過渡與中間產物。在此之前我們漸變的味道其實還是挺強烈的。比如筆者所在的學校的機械制造專業,在很久以前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設計的時候,其實就分類了機械夾具和機電控制兩個方面,由老師指定或者學生自由選擇。
但是,現在特意的將”智能”突出出來,開設智能制造專業,這一定是建立在一個更加重要程度之上的認知的,這就有一點從量變到質變的味道了。但說實話,這種質變的火候其實并不是那么充分。
智能制造專業與那些自動化或者計算機等專業是不一樣的,那些專業其實都可以在自己的專業范疇內有足夠的獨立而深入的增量,雖然很多也是為制造來提供支持的,但是是超脫于制造的,而成為不同的專業和學科。
假如”智能”可以作為一個強有力的專業乃至學科立足的話,那可能也就不會叫智能制造了,而是直接叫智能科學與工程了,是完全獨立于制造之外的一種三層了。
所以現在提智能制造工程這個專業名字,其實就決定了,他必定是扎根于制造本身,是以此為基礎衍生出智能方面的一些內容的。反過來說,脫離了制造,將一文不值。
智能制造的制造與機械制造的制造是相同的嗎?個人認為,還是有一定差別的,這種差別可能很大。智能制造可不僅僅是機械制造。比如還有電子制造,還有服裝的這種生產等等,也不僅僅是離散制造,甚至可能也包括流程制造。智能制造的目的是在制造的基礎上進行智能化,其實對于制造的深層次的把握,尤其對于制造機理的認識與把握,其實是要求很高的,否則基于制造本身所談的智能化將無從談起。(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智能制造工程更加適合研究生方向而不是本科生)。
目前來說智能制造工程專業很多都是設立在機械學院或者說機械制造波及或勢力范圍內,這是對的,否則就是舍本逐末。同樣的,即使是對于機械制造,智能制造工程專業當中的制造知識的范圍和深度,至少不應該低于機械制造專業中的范圍和深度,或者必須在面向智能制造工程專業的制造類課程進行相當程度的改造,才能夠支持這個專業的發展。但不管怎么說,任何的弱化都是不可接受的。
另外一層想要論述的思想是:智能制造其實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的結果,涉及到機械或者電子等各種類型的制造、自動化、計算機、軟件、管理等等。如果寄希望于一個專業能夠把所有東西都融合起來,在一個本科4年的時間范圍內,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必須一定要采取相應的策略。
個人認為,應該注意的一個策略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某種專業必定單一出口的局面,應該從更廣泛的大工科的視角來看待這種專業的培養模式。在制造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上,應該劃分面向與自動化、計算機、軟件、管理等深度融合并邁向智能化的不同的且有區分度的方向群的發展策略。從而形成不是一個單一出口口徑,而是一個多方向并舉的體系化出口口徑。(就如同前文提到的課程設計當中區分為機械夾具和機電控制兩個方向一樣)。從而實現圍繞著制造相關的其他學科能夠在智能這個旗幟下面有機地融合起來,其實也是促進了學科的融合發展,為大工科發展趨勢增加一朵過程性乃至過渡性的量變之花。
總結來說。(1)假如智能制造工程專業,弱化了制造。將失掉這個專業的立業根本。(2)假如智能制造工程專業,過于強調技術經濟管理,或者自動化控制,或者計算機軟件等等,其實都是掛一漏萬,因為如果這么做,還不如在其他的學科專業里面自然而然發展呢,其本質上變成了打著智能制造工程專業的旗號,其實是另外一個專業的而已,雖然有一定的延伸與擴展,但已經丟失了智能制造工程專業本身應該有的味道了。
作者信息:王愛民,工作于北京理工大學數字化制造研究所,長期從事APS技術研究、系統開發與實施應用。
筆者公眾號:智能制造隨筆,歡迎關注。
歡迎交流討論,探討合作。
微信號: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