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業進行數字化業務系統的建設,一個重要前期工作就是流程梳理,希望通過連續規范無中斷的方式實現信息的自動流轉和業務的高效運行,其實這是數字化的一個典型效果或追求之一。但實際上來說這是一個復雜的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
近期在疫情狀態下,在學校里面走了各種各樣的流程,雖然和制造企業的流程不太一樣,但其實背后則體現的思想應該是一樣的,當然了所體會的一些痛苦經歷的問題,也是具有相通的參考價值的。
(1)流程是用來有效果的執行,而不是補辦手續,不應該鼓勵線下運行。
第一個例子:
在學校走一個合同審批的流程,學校是甲方。最終要求是在蓋章的時候需要乙方先蓋章,作為甲方是最后蓋章。這就存在一個問題,如果乙方已經蓋完章了,學校在審批過程當中發現合同文本有些地方需要修改,就會退回修改讓乙方再重新蓋章再走流程。這個過程說起來輕松,其實是很折磨人的。
這種流程事實上是在鼓勵線下交流,比如事先將合同文本敲定無誤(但其實也很難保證)。既然設置了流程。就是希望實現一種非接觸化的處理,而不僅僅是一種補辦手續過程而已。比如,提交流程,附上合同文本,如果有問題(一般來說也都是小問題,因為合同也都是基于模板來填充一些具體內容而已),審批方可以提出意見或者進行修改,等到同意合同文本,在蓋章的時候讓乙方先蓋章其實就可以了。
其實這種做法深層次來說,其實并沒有體現流程真正的價值,只是當成一種過程的管理,而不是與業務的深度融合。
第二個案例:
要提交一個報告,需要在軟件里面進行生成。生成到后面就發現需要提交附件,而這些附件需要先蓋章作為掃描件進行上傳(這個過程需要:填寫用印申請單、領導簽署、領取蓋章手續憑證,專門另一個地方再蓋章)。
這又是一個需要或者強迫先做線下性質的體外運行的事情。所有的信息在系統里面都提供了,所有的信息都足夠完備的用于審核了,為什么不能生成電子簽章呢?這種動作對于流程的運行來說,其實都是不增值的過程,個人認為完全沒有必要。
梳理作業流程,找出可以加以整合的環節,通過減除、合并、重排等方式優化流程,這是流程梳理的核心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說,某些流程是需要極大改善的。
(2)流程運行是需要規則的,自動運行要求規則應該規范物化的,人介入是因為需要進行有價值或復雜度的決策判斷的。
第三個案例:
某中央財政縱向項目當中有4萬塊錢的材料費預算,我根據需要跟乙方協商,按照市場價格,提交了一個4.2萬的合同,超出預算2000塊錢。如果按照以前的財務規定,可能是不行的,但現在不是一直在提倡項目經費可以打通使用增加負責人獨立自主權限的嗎?所以又經歷了被退回的折磨,
流程既然有環節讓人來進行操作和審查,那是一定要發揮自己的決策判斷的。而既然設立這么一個環節,顯然不是在做簡單的判,否則這個環節只需要進行自動判斷就可以了,就不需要人來操作了,比如合同金額小于等于預算額度。
”去年8月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預算科目從9個以上精簡為設備費、業務費、勞務費3個。也就是說,以后科研人員申報項目預算時,不用再編制材料費、測試化驗加工費等科目預算。除設備費外的其他費用調劑權,全部由項目承擔單位下放給項目負責人。“買醬油的錢可以用來打醋”,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
(3)流程組織的扁平化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措施,應該盡量的避免或者打破之前的僚化體系。
第四個案例:
經費到校的認領、發票收據的開具,財務處規定有各個學院的專門的科研助理來完成的。但這個事項其實很麻煩,并且一般來說時效性都比較強(比較緊急),學院的科研助理是忙不過來的。這種拉平層次直接面向科研人員提供的線上的流程卻是沒有的。
對于企業來說,有些流程是需要的,有些流程是不需要的。但通過流程,逐漸的實現扁平化,減少中間的僚化層次,這都是流程梳理應該考慮的。
這其實涉及到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在很久以前,老師經常讓學生去財務處跑手續辦理報銷,因為學生不理解很多財務規定經常吵架,后來就規定必須由老師來親自辦理才行。這種增加中間僚化層次的流程,對于管理部門來說,要求與自己對接的人是精通或者專業的,但作為發起業務一線科研人員,所有的工作都沒有少做,并且更加麻煩了。其實很多僚化層次都是多余的,并且底層的本質是誰應該為誰來服務?
對于企業來說,流程只是一種表面形式,即必然是為了業務的高效運行來提供支撐的,而不是相反。減少中間不必要的僚化層次,提升扁平化程度,直接為業務來服務,這也是流程梳理的必備考慮原則。
作者信息:王愛民,工作于北京理工大學數字化制造研究所,長期從事APS技術研究、系統開發與實施應用。
筆者公眾號:智能制造隨筆,歡迎關注。
歡迎交流討論,探討合作。
微信號: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