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一些APS文章當中看到對瓶頸資源或瓶頸工序一些處理機制,也包括比如動態性等和比如TOC等。但說實話,基于筆者15年的APS技術研究系統開發和實施經驗,感覺里面存在著很多非常嚴重的誤區,所以這篇公眾號文章是想對這個問題做一個分析,以供大家參考。
首先,這種方式更多的是手工模式下的一種處理方式,而手工模式下之所以這么來處理,就是因為任務及工序量或者資源量或者兩者之間的組合數量空間太大,所以只能考慮一些瓶頸或者說所謂的瓶頸。這是手工模式家的一種思維方式,計時后面發展了TOC,其實也只是在指導方法上面做了一些探索而已。
其次,假如基于瓶頸資源或者工序的排產處理方式能夠解決問題,那其實這就是MRP所作的粗能力或者細能力評估的范疇,就沒有現在APS的事情了。但實際情況顯然不是這樣的。
第三,我們也都認識到瓶頸資源或者工序是動態的,但為什么是動態的呢?動態性來源于哪里呢?這種動態性就是因為多訂單并行,并且不同的訂單交貨期數量也都是不一樣的,其對于資源的征用并不是一個靜態的,而一定要從工藝流程執行銜接的角度,才能夠準確的評估出資源的平靜程度,工藝流程的執行銜接,就帶有時間上的咬合,而這種咬合是動態的。這也基本部分解釋了為什么MRP的粗能力或者細能力評估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
第四,企業關于瓶頸資源更多是基于經驗或者說是一種絕對的瓶頸,這個對于APS來說是有用的,可以在排產求解過程當中進行一定的處理和考慮。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APS再排產的時候其實也可以不考慮。相當于以一種暴力的方式對所有的工序進行資源的配置安排,排產結果出來之后,所謂的瓶頸自然就一目了然,并且隨著任務的變化,瓶頸資源或工序的動態性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這不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對于APS來說其根本就無需事先知道什么是瓶頸。
第五,如果企業的瓶頸資源或工序,具有絕對性。在企業生產規模不大的時候,這種方法是可以用的,并且這種方法主要是一種手工方法,根本就不需要工具性APS的。但是這種方式絕對不適合工藝流程特別長或并行任務特別多的生產場景,這種場景下基本上不可能存在靜態或者絕對的瓶頸,因為關聯關系復雜,他的動態性幾乎是必然的。這方面可能是大家普遍認為的一種誤區。
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歡迎交流探討。
作者信息:王愛民,工作于北京理工大學數字化制造研究所,長期從事APS、工藝數字孿生等技術研究、系統開發與實施應用。
筆者公眾號:智能制造隨筆,歡迎關注。
歡迎交流討論,探討合作。
微信號: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