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并行工程是對產品及其相關過程(包括制造過程和支持過程)進行并行、集成化處理的系統方法和綜合技術。它要求產品開發人員從設計開始就考慮產品壽命周期的全過程,不僅要考慮產品的各項性能,如質量、成本和用戶要求,還應考慮與產品有關的各工藝過程的質量及服務的質量。它通過提高設計質量來縮短設計周期,通過優化生產過程來提高生產效率,通過降低產品整個壽命周期的消耗,如產品生產過程中原材料消耗、工時消耗等,以降低生產成本。【百度百科】
對于傳統意義上的物理產品或者企業出產的產品來說,并行工程都是值得重視的。極具有典型的核心特點,包括:基于集成制造的并行性:并行有序:群組協同:面向工程的設計:計算機仿真技術等。
軟件產品也是產品。拋開軟件的開發流程和組織模式,在人才組織方面,并行工程當中的群組協同其實說明了綜合多維人員的組織與協同的軟件產品在開發技術和企業業務深度融合的本質內涵。這樣開發出來的軟件系統,通過團隊里面既有真正懂軟件技術的,也有真正懂業務需求的人之間的緊密協作,才是與企業業務緊密耦合的系統,才能夠將企業的業務需求真正的貫徹到里面來。
從企業角度而言,有些企業在自己組織隊伍進行軟件系統的開發,有利有弊。對于業務應該還是很熟悉的,雖然可以招聘一些軟件開發人員進行一些管理流程類的軟件系統的開發,并能夠因為真實的反映實際需求而取得可能相對較好的應用效果。但在數字化系統逐步向知識機理方面邁進下,對于算法實現的技術要求會越來越高,目前頂尖高手頂尖薪資水平的實際情況下,恐怕企業也很難負擔,尤其是只局限于企業自身需求進行開發(這方面華為走的模式倒是挺好的,但又有多少企業是像華為這樣的)。
從軟件企業角度來說,天然的就應該進行軟件系統的開發,但也同樣有利有弊。很多軟件公司其實都注重宣傳自己是針對某個特定或者細分行業開發出相應的軟件系統的,有可能會說自己具有很多優秀的行業最佳實踐已經沉淀在系統里面了(能做到這個就已經很不錯了,但其實對于企業來說遠遠不足夠,不管是系統的持續升級,還是企業的更高追求,其實都存在深層次的不匹配之處)。但從目前的相關觀察來說,大多數還是在管理業務這方面的層次,對于真正體現行業特點的比如工藝等等,其實自身也缺乏真正的行業產品研制或者生產專家,尤其是具有思維深度又有實操經驗的那種人才。
我們經常提的一句話是,在創新方面,我們的創新鏈條是異化的。產學研應該各司其職協同發展,這是正常的。但實際情況來說是,不管是產業還是高校還是研究所,其實自己都在走完整的鏈條,雖然也形成了很多好的成果,但從理想的角度來說,其實應該有更好的局面。對于軟件系統產品的發展生態來說其實也是這樣的,不再贅述,大家應該都能想得到。
受制于各種各樣的約束,其實也沒有必說哪種方式必然就是好的或者不好的。如果企業有了高水平的數字化轉型和軟件開發的人才,組織隊伍作出優秀的數字化系統還是很有希望的。如果軟件公司有了真正對行業也許需求深度思考能力和實操經驗的人才,想來結果也不會錯的。或者說也可以有第3條路,那就是雙方乃至具有專門人才的各種第三方來加入,形成多方的合力,也是有可能能夠取得好的結果的。但所有的路,就其核心來說,其實都是責權利架構的有效組織和實施。但,談何容易。
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作者信息:王愛民,就職于北京理工大學數字化制造研究所,長期從事MES、APS等技術研究、系統開發與實施應用。
筆者公眾號:智能制造隨筆,歡迎關注。
歡迎交流討論,微信號: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