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字面上來說,工業互聯網提供了一種網絡,是一種工業的基礎設施。從本質上來說,工業互聯網是提供了一種平臺架構或者工業操作系統,寄希望于將眾多的工業APP以服務的方式納入到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生態并實現柔性靈活的互操作與業務編排運行。但從實際應用角度來說有太多的都是在掛羊頭賣狗肉,甚至是簡單的將原先服務器安裝的系統部署到云端而已。雖然從技術角度而言,工業互聯網是挺好的事,但發展的步履其實不僅蹣跚,而且闌珊。
(1)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迄今仍急需發展系列經過檢驗的標準
從形式上來說,德國日本美國包括我國其實對于標準都是非常重視的,我們也很早就提出了我們自己的標準體系。但相對來說(可能不準確,但是自己的一個印象),德國日本和美國在推出工業4.0或者工業互聯網的時候,這些標準已經建的差不多了或者都有相對應的基本可用的舊標準,而我們似乎是反著來的。比如OPC UA這樣的支持管理殼的系列標準是從上世紀90年代就一直發展的,并且已經得到了很多設備商的支持,是經過檢驗的。但是看宣傳報道說我們在上個5年關于智能制造的標準,甚至都已經走在了德美日的前面,并且是以國外的口吻說出來的,他們很有危機感。我也看到過很多行業性的數據采集、MES架構之類的標準,說實話,我就有兩個可能有待商榷的印象:一是行業的特點沒感覺有什么太多的體現,二是這些標準更多是具體項目式而非具有普世指導性的標準。如果某個行業再進行,比如MES建設的時候遵循這些標準,這些標準被企業接受作為系統建設的依據或者對標評價指標,那才是有意義的。聽消息說這一兩年就會出來很多,也許是很好的標準,但從時間上來說確實是有點晚了。
(2)工業互聯網過于偏重互聯網側面,而對于工業之根重視不足
前一陣兒很多群都在討論企業在自己建團隊發展自己的工業軟件。不管原因是什么,也不管將來能夠發展出什么樣的結果,最起碼這代表了企業對于現在的工業軟件供應商的一種不滿。這種不滿很大程度上應該體現為現在的工業互聯網名義下與工業其實在有機結合方面應該是有很多問題的。再加上現在工業互聯網存在著一些不好的現象,比如只是將原先的企業內部機房服務器系統放到云服務器上而已。比如,聯網了一堆機床,采集了一大堆數據,但這些數據缺乏與工藝和質量的關聯,從而只是停留在可視化看板的這個角度而已,如果給企業造成工業互聯網只是做這件事情的印象,估計企業最終會明白并且不買賬的。比如,過于偏重管理而忽視作為制造企業根本的設計與工藝,總是會有一種隔靴瘙癢的感覺,其實也不敢響應企業關于效益效能提升的對賭要求。比如,并不具備工業互聯網所宣傳的那種柔性可擴充的理念,仍然是傳統的信息化系統架構方式,當企業在做擴展或者說二期的時候,甚至還是要推倒重來。
(3)沒有工業APP生態的發展,工業互聯難以走遠走好
工業互聯網其實是號稱工業操作系統的,這就決定了很難依靠一個供應商能夠每一方面都很強的覆蓋企業甚至行業的需求,這個上面要運行和組織哪些東西應該是在一種生態下演化和優化的。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優勢之一是以微服務的互操作機制支持隨業務而變的工業APP服務化編排,這個同樣需要大量的聚焦細分業務的工業APP提供支持。記得當初我們提了百萬工業APP,這是一個多么好的理想愿望或者說行動計劃。如果這個事情具備和做到了,我們的工業互聯網應該處于一種很好的局面。我們在推進工業互聯網的過程當中,就如同基建狂魔一樣,轟轟烈烈的搞出來了很多工業互聯網平臺,這其中分散盲目重復建設的先拋到一邊,就說我們建了高速公路,打算在上面跑啥?記得差不多在20年前的時候,在搞信息化的時候就說不要建了信息化的高速公路而在上面仍然跑馬車,似乎20年之后,我們好像還是在這個問題上打轉轉。
……………………………
本文并不是在否定我們過去的努力,也不是在否定工業互聯網的價值與作用,而是就自己的一些印象和看法做了一些分析和總結,未必準確,僅供參考。
作者信息:王愛民,就職于北京理工大學數字化制造研究所,長期從事MES、APS等技術研究、系統開發與實施應用。
筆者公眾號:智能制造隨筆,歡迎關注。
歡迎交流討論,微信號: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