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是實現制造執行系統以及精益生產的中樞協調大腦,已經過了吃螃蟹的階段而逐步地演變為企業的有迫而發提出實際需求。
其實APS的研究已經持續了很多很多年,而APS的應用效果一直也是被人詬病或者懷疑,這其中除了技術數據以及應用環境以及認識方法方面的問題之外,APS本身一定是存在著一些APS本身的問題。對這一方面做一些探索思考,是有助于APS進一步更好發展的。
APS提供了一套精密精準的機制。很大程度上是用確定性的思路來求解不確定性的問題,現在關于APS方面的問題一般都是由此而引發出來的。
制造系統的運行也是有內在的法則或者準則來支配的,一般體現為規定了應該怎么做或者說必須要這么做。但對于更復雜的社會系統來說,采取的是另外一種不同的方式,就是規定了不應該怎么做或者不能做什么。雖然工業領域與社會領域不一樣,這種方式對于APS系統來說有什么樣的借鑒意義呢?
第一個借鑒之處,就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博弈,這個對于制造資源沖突處理其實具有直接而現實的意義與可操作性。尤其在面向供應鏈廣域范圍下的很多非純技術性場景,其實一直是研究和發展的重點。
第二個借鑒之處,就是生活中的各種團隊組織的互相融合,其實對于制造系統來說,也有很多實踐,比如多品種混流生產模式下,采取分類組織就是一種典型的“圈子式”的資源分配機制。
第三個借鑒之處,社會的有機運行特點。傳統的APS是較為冰冷的任務或工序選擇設備,雙方都是倔強的不可調和。而生活中,比如人去選飯店,一方面人具有靈活性(比如生產中的多工藝或柔性工藝),另一方面飯店也是有很多宣傳措施表明自己的等級或好評度(對于生產來說其實是對制造資源的歷史生產數據乃至大數據的特性分析),其實這些方面都是可以借鑒參考的。
第四個借鑒之處,社會運行中組織行為學心理性運用特點,這個在制造系統中其實最直接的參考的是單元化運行類型的調度配置。
第五個借鑒之處,社會運行的網絡特點,這個其實是所謂的第四代APS的核心要義,可以構建各種社會擬態,參考歷史已有的或者直接虛擬設計。
…………………………………
放開眼量,才能跳出現有桎梏。感覺我寫的很多公眾號文章都挖了一些大坑,都想了很多本不同主題APS著作的名字了………
作者信息:王愛民,北京理工大學數字化制造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MES、APS等技術研究、系統開發與實施應用。
筆者公眾號:智能制造隨筆,歡迎關注。
歡迎交流討論,微信號: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