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來說,企業進行數字化有系統搭建的時候,要么采用一個系統,將所有的業務全都涵蓋在里面(可能面向中小或者小微企業來說,這種方式更加合適,但其實這種系統內部也是有各種各樣的業務功能模塊的,只是集成的更加緊密和內部而已)。要么就搭建各種各樣的系統,來實現各個系統之間的集成(一般的大型企業同時也是因為各個業務的側重點完全不一樣,很難通過一個系統完全整合起來,所以就采用分別建立的方式)。這種方式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難以伴隨著企業的成長而實現系統的成長,從而使得所謂的分期建設,很大程度上就變成對于前期的推倒重來,這是企業難以忍受和接受的。這種弊端產生的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其實就是因為內部的邏輯是固化的,在柔性可擴充可調整的方面存在著點燃的不足。
從SOA架構開始一直到現在的工業互聯網架構,其實核心來說都是希望以服務的方式將數字化業務系統架構拆解開,只有拆解到一定的粒度,才有可能為后續的整合提供的基礎。這里面其實最核心的就是集到兩個方面的整合,一個是業務,一個是數據,而這兩種整合機制是有著密切關系的(其實,哪里有什么業務處理不需要數據的呢?都是在業務的統領或名目下來開展數據的整合的)。
但是在實際的工業互聯網實踐當中,其實也是有很多條路子的。
有一種路子就是,其實每個業務甚至說業務流程當中的每個環節可能都是一個微服務,這種服務其實是一個小而全的一個模塊(當然了,這種模塊還可以分層次的更加細化,變成細粒度的模塊的一種組合,這個其實更加有賴于對業務的一種深層理解,比如,對于MES系統來說,其核心就是業務主線與制造要素之間的關聯關系,或者說結構與耦合),這種形式下,每一個服務對數據的使用可能都是獨立的,在關于工業互聯網的名義下,其實重視的是服務的編排,其實這種方式在某種程度的那是,是一種更加柔性的業務集成而已。嚴格來說現在能做到這個樣子已經非常不錯了。
但做成這個樣子,其實只是技術上的一種替換或進步,其實在真正的工業互聯理念上面來說,應該不是一種最好的形式。其實更好的一種方式應該是采用那種數字主線的理念,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數據中臺的理念。
雖然中臺概念的提出是從消費互聯網發展起來的,在工業互聯網這一塊,因為各種技術或者圈子的原因總是被人詬病,但其中蘊含的一些先進的理念,或者說實踐經驗,還是值得工業互聯網借鑒和參考的。中臺概念的核心其實是建立了一個數據模型,并且這種數據以一種服務的方式提供統一的管理和整合方法控制,其實是將數字化系統當中的信息模型物化了,尤其是在組織上與業務相脫離的一種理念,其實就是數字出現最核心的理念。其實不管是數字主線還是數據中臺,最核心的思想其實都是數據模型驅動。
而引入數據中臺或者數字主線的工業互聯網架構下的數字化系統案件,其實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路子。這種情況下不僅業務是服務,數據也是服務,并且實現了業務與數據的分離,組織系統的柔性將更大。這是第2條路子。
第3條路子呢,筆者也見到很多企業都在實踐,相當于在企業里面各個獨立的業務系統之外,搭建一個類似的數字主線的一套系統,來為各個業務系統的集成和數據交接通過服務化接口提供支持。但是這個路子企業的各個業務系統并沒有服務化的那種分解與組織概念。
應該說上面說的三種路子,是有不同的應用場景或者業務適應性的,其實在各個方向上都有一些典型的案例和企業真正的實踐。條條大路通羅馬,目的都是更好的對于企業的業務提供更好的支撐,都是一種進步。同樣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對于上各個方面的一些先進的理念或者技術,其實都應該秉持一個開放包容以及辯證分析的態度,這才是應該的一種態度。
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作者信息:王愛民,北京理工大學數字化制造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MES、APS等技術研究、系統開發與實施應用。
筆者公眾號:智能制造隨筆,歡迎關注。
歡迎交流討論,微信號: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