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是高級計劃排產,其核心是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企業在進行APS咨詢和應用的時候,一般都會關心APS與產能之間的關聯關系。
企業經營者和運行者對與產能有關的相關問題的樸素提法。
(1) APS能釋放多少產能?
(2)企業的訂單交貨期很緊張,但其實并沒有感覺車間的產線在滿負荷運轉。
(3)我還能接多少單子?
(4)我需要通過APS產生生產或產能平衡表。
(5)預留產能。
………………
首先,企業所提出的這些需求或者問題,其實對于APS來說就是要實現的目標和輸出,這也是符合以終為始的思路的。
其次,手工模式下的產能規劃,其實相對還是比較粗糙的,APS的排產機制是從最精細的角度來提供的。說實話,兩者其實在表面上并不在一個層次上。手工模式是直接操作結果,包括關鍵工序的產能分配,而APS強調的是從過程來推出結果。不能簡單的說手工模式沒有考慮產能的沖突,APS是考慮了資源沖突以及工序銜接之后的產能規劃,問我是其實也是考慮了的。因此,為了避免”雞同鴨講”,APS想要解決問題,必須從精細化的局面當中跳出來,關聯出或者衍生出產能的劃分與分配理念,大家才能夠在同一個語境下對話和交流。這個問題本質的核心是在于APS排產粒度的一種抉擇。
第三,對管理水平上不夠精細的企業。 APS的應用可能更加需要參考參照手工模式下整齊劃分的產能分配理念,形成與其說是搭積木,還不如說是俄羅斯方塊兒的那種資源產能配置效果。這不僅僅是在形式上照顧手工模式下操作與呈現習慣,而是在APS的粒度和約束處理以及推進方法論方面施加了一些新的機制。
第四,不管內部采用什么樣的機制,總體上來說,APS.更多的是在推出一種執行前的計劃。但對于企業的關注來說,很多情況下都是一種逆向的考慮,比如,現有的產能平衡之下還可以提供多少產能?如何有效的預留產能?這些其實都對APS提出來了逆向應用的一些要求。如何留出產能的坑?這些產能坑可以被誰來占用?這些其實是真正的在考驗計劃與排產的綜合平衡,類似MTS和MTO的混合,需求預測及其相關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分析方法必定要納入到APS的技術范疇里面來。
第五,企業一般為了充分的利用產能,在生產過程組織當中,一般采取的是見縫插針的動態任務分配機制。雖然這種方式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但這種方式其實體現了兩點思想意識:貪婪式的飽滿化產能占用規則和反應式的動態調度調整機制。 APS雖然非常強調統一的計劃性,但也應該從手工模式這兩種規則和機制中汲取閃光點,比如,資源產能塊的湊整(班次化)、基于工序鏈條同期化的產能時間維度的規整化等,實現產能語境以及產能操作習慣的統一。
第六,企業所說的產能,在很普遍的意義下,一般是面向產線或者班組的,其實是一個整體的概念,而這種概念與APS其實是完全的沖突和矛盾的。這種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必然推動著APS必須發生一些改變。這種改變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需要摒棄非細粒度就是整體的那種非此即彼的兩極化思維認知習慣,需要建立一種層次化的資源及其能力的組織體系,形成內部的和諧統一;二是,善用資源池子的概念,并且是一種集合及其集合運算概念下的資源池配置機制。
最后,產能是資源外在的對標訂單和產品的能力表示,其實與APS的計劃排產并沒有本質上的沖突,但是這兩者之間的鴻溝需要建立一個模型化的機制,才能夠有效的映射溝通和有機銜接起來,APS必須在認知和實現思路方面發生深刻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