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模式不僅僅是一個理念,也不僅僅是一個具體的諸如看板等操作,其實現在數字化轉型仍然需要在各種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中貫徹精益思想。
關于精益我們經常說的一段話,是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將正確的物料送到正確的地點,執行正確的操作。不管對精益是否了解,所有人都會認為精益是非常嚴謹的,那我們有一個疑問,是不是過于嚴謹了?而這種嚴謹,大量的事實已經說明對于我們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的落地具有極大的影響。
精益思想對于一個系統而言,就像一架齒輪咬合很精密的機器一樣以實現精準的運行,精益其實是一個確定性系統。但任何產品的設計,所有的零件都是要給公差的,即使加工出來之后有了自己的確定性尺寸,但對于在機器當中各個零件的配合來說,彼此之間存在著過盈、過渡和間隙配合,其實是一種張弛有度的系統。精益系統的張弛應該體現在什么地方呢?
《孔子家語·卷七,觀鄉射第二十八》,張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我們經常提數據的自動流動。假如說要求數據自動流動,極端情況下就是不需要人來介入干預,那這不就變成一個自動化的系統了嗎?自動化的產線我們是經常見的,但是自動化的軟件系統,那是一個什么系統?一個無人操作的軟件系統,其實很多的可能就是一個工具而已了,是軟件內部的自動化執行過程,并不是我們在數字化轉型當中所涉及系統所要求的那種數據自動流動。
精益與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的結合,肯定不是這種方式的數據自動流動,更多的強調的是業務環節界面的清晰劃分與規范化,數據及業務通過連續規范無中斷的方式集成在一起。毫無疑問,這是精益的”張”性在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中所體現的地方,也是系統運行的基本要求,這點無可厚非。
不管是對精益思想的深刻理解把握,還是更好的推進精益思想或者融合精益思想的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落地,我們都必須對精益思想當中的“馳”性給予足夠的重視。記得在網上看過,有人說國內真正精通精益精髓的人不超過10個,可想精益落地的難度有多大,而精益和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結合其落地難度可能更大。也許我們真的需要跳出傳統的思維認知,從更高的角度重新思考,才能夠更有效的推進和落地。
比如:充分的發揮人的作用,或者說強調人機交互,這個不應該將人只是當做工具,而是真的要實現有機融合。人對于系統的介入,相當于系統運行環節過程當中有了一個間隙配合,必然不能像對于自動化處理環節要求的那樣對人提供同樣的要求。甚至這是決定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能否成功運行的關鍵。
比如:我們習慣于集中于統一,在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的運行方面,這種思想也是大部分情況下我們背后的支撐。尤其在舉著業務流程規范化的大旗下,可能過于強調了單一集中化流程的固化或刻板。企業業務的運行不僅有正向流程,還有更多的異常流程。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個道理是對的,這些路都是有存在的必要的,也是達到了同樣的目標的。自然界大部分系統都是有機的,其實是我們在離散的生產環境下面,這些離散的指導要素提供了無限的柔性組合,而我們傳統的進行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開發規劃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都是在走向一個無機的系統局面,典型的場景就是這個系統難以跟隨企業業務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仍然具有適用性。
比如:企業的業務運行處于一個復雜的復雜網絡,我們進行系統架構的設計搭建或者系統的運行,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局部割接后再進行疊加的還原法以支撐業務的運行,但很多情況下我們未必能夠達成整體的效果。這方面思考的后臺思想是整體論和還原論的相關關系。我們欠缺的就是對”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深刻理解與運用。缺少了這方面的意識,我們做的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很大程度上屬于洛陽旁邊的”地上河”,堵不如疏,我認為這是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規劃設計開發的背后那只起決定作用的那只手。
后記:
從精益生產乃至精益思想與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相結合,尤其是面向落地實施應用的角度,感覺有很多甚至是哲學上的方法論思考,需要我們琢磨和體會。本文也只是個人粗淺的一些基于從事MES、APS方向經驗體會下的想法和認知,但感覺似乎給自己打開了一扇窗,后續再持續琢磨吧。
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作者信息:王愛民,北京理工大學數字化制造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MES、APS、智能加工等技術研究、系統開發與實施應用。
筆者公眾號:智能制造隨筆,歡迎關注。
歡迎交流討論,微信號: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