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在川西雀兒山的C1營地,馬上開始從C1營地出發,向C2營地挺近。
出發前開會再次強調今天行程、注意事項、應急預案等,會后大家就迅速穿戴上自己的技術裝備開始結組(因本段全為冰地行走,冰裂縫眾多)出發。
然而出發不久就出現問題:隊伍靠后位置有人抱怨前面太慢,打亂了自己的節奏。隨著海拔的上升,大家的步頻越來越難同步,終于領隊要求大家休息,商討解決辦法。
此時我望著美麗的雪山,思緒一下子飛到了日常工作中。
我們所有隊員的登山速度像極了生產環節每道工序的 節拍 ;每個人之間的間距就是工序間的 庫存 。試想如果我們沒有這根結組的繩子,那么速度快的隊員肯定大踏步地走到了最前面,并與大部隊的間距越拉越大。而最慢的隊員,初期還會努力追趕,當努力過后差距反而越來越大時,定會失去信心,更甚者放棄登山。
就像在我們的工廠,工序間總是庫存堆積如山。其根本原因就是生產能力強的工序總是過早的消耗資源生產過剩(過多過早),沒有按照后工序的需求節拍進行生產匹配。
如果我們隊伍沒有這根結組的繩子,那么因為隊員速度參差不齊,間距越來越大,讓整個隊伍的管理難度越來越大。就像工廠內庫存增加了,倉庫開支、管理費用等整個系統運營費用快速增加,但有效產出并沒有增加。因為最慢的隊員并沒能趕上!
正是因為有了這根結組的繩子,才讓每個隊員的間距有了上限,就像工廠內的工序間有了最大庫存量的紅線。雖然這根繩子讓人抱怨不斷,但他至少保證了整個系統的正常運作。
接下來看到領隊做了以下調整:
1、為最慢的隊員減負,除了必須隨身攜帶物品,盡量讓他少點負重;
2、將最慢的隊員調整到除了領隊以外的隊伍最前面;
3、和最慢的隊員一起制定了分段目標(將整天的行程細化成每個時間段的步數);
4、規范大家喝水、拍照的頻率。
接下去的行程就順利多了,在日落前全部順利到達C2營地,比原計劃提早了1小時完成。
當我躺在C2營地的帳篷內,望著夜空中的銀河,回想白天的行程感慨萬千。我們中小企業的日常生產管理中,為什么會出現車間現場庫存堆積如山,但是客戶急要的訂單總是完不成呢?
根本原因無非是工序不平衡,且沒有有效的生產計劃管理系統。而我們登山時結組的繩子就像強有力的生產計劃系統,它有力的規范了各工序的生產管理。
再看領隊的調整措施,歸納為以下幾點:
01
提高工序平衡率
領隊為慢的隊員減負,就像我們生產管理所做的改善瓶頸工序的生產能力,提高 工序平衡率 。
02
細化生產目標
領隊將一整天的行程分解成每個時間段的目標。
03
調整生產計劃
領隊將最慢的隊員放到除領隊以外的隊伍最前面,相當于 瓶頸排產 :在滿足總體計劃達成的前提下,按照瓶頸工序排產。
04
管理有效作業時間
領隊規范了大家喝水、拍照的頻率,就像管理 有效 作業時間 。
總 結
提高工序平衡率是生產管理的日常工作,可以說是改善無止境的工作;瓶頸為所有訂單提供了管理運作的節拍。生產周期、庫存量是衡量生產系統運營能力的核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