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CPS、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數字化轉型、工業大腦………,我們被各種各樣的所謂理念或者概念包圍的太多了,甚至于影響到我們對于這些理念或者概念所針對的圍繞產品設工藝生產運維等實實在在的業務的關注,都已經開始有點忽視或飄起來了。不管用什么瓶子,你都是要裝酒的,酒才是最重要的,這個道理大家還是要明白的,也如同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在這個所謂各種思辨的過程里面,各種的紛紛擾擾。但是感覺有一個現象,可以稱之為,新時代關于技術概念的盲人摸象。
比如工業互聯網,最主要的目的是將各種各樣的工業制造要素互聯起來,這樣能做到就已經挺好了,這應該是他的本來的意義本身。但搞著搞著,這個工業互聯網的范疇就很大了,甚至是包打天下。甚至恨不得是之前提的智能制造概念的2.0。這個可以總結為,摸到了工業互聯網的大腿,好像就摸到了完整的智能制造,甚至像救命稻草一樣。
比如5G,這不就是一個通訊標準嗎?主要解決的是信息和指令傳輸的問題而已,離開了工業業務環境,其實什么用也沒有,如果要應用,一定是要納入到制造業務場景里面的。
比如我們說的數字孿生,可能有人認為這個東西和控制沒有關系,其實對于一個業務來說,從數據采集推理分析到精準執行這個過程應該是閉環的,這是天然的應有之意啊,不管是實際的物理對象,還是實際的某種執行過程。僅僅強調數字孿生是一個數字的軟體或者說是一個數字模型,其實也是一種脫離或者迷失于整個的業務環境或者說遠離業務應用的實際需求。更別說,可能還有很多人認為數字孿生一定要有可視化的模型,甚至這是絕對的,這個實在是不敢茍同,如果有誰給了一個概念非得要對此加以束縛,那這個概念不要也罷。
智能制造或者CPS說了這么久,我們最應該做的是什么事情呢?個人認為:
一是,制定類似德國工業4.0管理殼的國家或行業產品類標準,便于對制造要素的連接乃至控制,也便于形成生態。
二是,推動面向工藝裝備智能化應用的工業APP發展,尤其將大國或高級工匠或企業的工藝和管理的知識經驗沉淀下來,可惜我們提了百萬工業APP,但顯然看起來虎頭蛇尾,只是停留在紙面上而已。另外,工業APP可不是手機上的這種方便顯示用的APP,那都是很淺顯的東西,根本沒有必要國家化力量來組織搞這個事情,就是我們需要的工業關鍵。在這個過程當中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也都是自然而然的。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我們之前做的大量的工藝技術研究,其實都可以和這個來結合。
三是,發展自動化領域中,面向各個行業的,類似包裝行業的PACK ML的柔性自動化相關的執行網絡的標準規范與解決方案,才能真正的實現軟件對于智造的控制,或者說軟件定義制造。
一己之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