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一些項目的時候,企業經常說能否盡快提供一個方案,其實那時候可能連現場都沒有看到,也沒有和具體的人員進行需求對接。可能在企業的心里面,對這種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想象的是一種貨架產品。但其實根本就不是這個,大家其實都明白的,尤其是MES。隨著自己就發力聚焦到APS了,企業還是這么說,也許在他們心目當中認為APS是一個工具,拿過來就可以用的。所以今天就想分析一下,ApS建模當中的個性化內涵吧。一方面是梳理一下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另外一個方面也是供大家參考。
(1)Aps有共性的東西嗎?有的,基本上是一種大家約定俗成的,面向機加車間的一種排產調度需求。比如需要訂單管理,需要建立面向訂單的公益流程管理,需要工序與資源之間的匹配集合及其工時管理,需要資源的工作日志等,需要明確,最大完工時間最小,或者設備利用率最大,或者延期懲罰最小等這樣的目標,這些建模的目標是形成一種超級BOM。這個基本脫胎于柔性作業車間調度的理論與學術問題,基本上沒有本質的區別。這也算是一種最典型的一種方式,其實也能夠看得出來,不管是理論學術還是工程技術方面,大家在認識和做法上面都有點教條。這種排產調度可以解決企業的一部分問題,但是這不是常態。
(2)企業對APs需求的個性化是常態,并且不同的企業這種個性化需求是不一樣,這才是需要我們真正重視和正視的。
比如有的企業車間里面或者車間之間是裝配和加工的關聯關系,這個其實就不是一種最基本的APs建模要求,但這種需求是越來越普遍了,也許將來會變成APs的一個共性的建模要求。
比如有的企業,除了正常的離散柔性生產線或車間之外,可能還有一些制造單元,在進行排產調度時,應該考慮這些制造單元的配置,作為一種約束來進行求解和處理。并且這種形式在實際的生產環境里面其實是越來越多的,也是越來越普遍的,但這個完全脫離了傳統的共性建模范圍,需要進行個性化考慮的。
比如傳統的基于共性需求所建立的超級BOM,其中內含了不同的工藝環節,但進行排產調度所處理的約束就其本質來說其實是一樣的。但對于企業的實際生產來說,有大量的情況是不同的工業環節有不同的約束處理的機制。雖然這種情況是大量的,但就是因為這種情況是大量的,導致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的工藝環節約束形式及其處理機制都是不一樣的,也都是具有個性化特點的。這種個性化需求基本上已經超出了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所謂商業化APS系統的處理能力范疇。
比如有很多企業對APS提出了很多what if的功能或目標,包括分批優化、外協決策乃至物料供應決策(包含庫存分配策略等等)等等,這些都是一些個性化的需求,不可能共性的。
(3)怎么辦?
APS的個性化需求如此強烈,使得每一個APS項目的實施,對于供應方來說,都是一次傷筋動骨,因為要做大量的實質求解算法層次的針對性適應性開發。因此現在對于企業來說,追求貨架商品,也許可能是一種適得其反的結果,因為這種所謂的商品化的APS系統,國內大多是一種代理,其二次開發能力及是否具備這種條件(擁有源代碼),其實是很難說的。APS的實施不能說是慢工出細活,肯定是精細化的做才能夠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