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通過數字化手段提高企業的能力,實現數字驅動的轉型,是當前的一個”大事件”。有些話說得多了,其實需要再次回味的,如果想當然了,說明自己已經走入了慣性的泥潭里了。
(1)目的是什么?
不管是數字化轉型還是數字化賦能,其目的是讓企業有能力起來。那什么是能力呢?怎么描述企業的能?有力量呢?比如,企業產品質量好,經營利潤好(說明整個企業運轉的的效率效果比較高),投入產出比高,這都是這個企業能力的一些表現,尤其是相對于其他企業表現出競爭優勢的能力。
(2)數字化能干什么?
企業能力的表現,其實都是業務運轉的結果。數字化在其中有什么作用呢?比如,賣豬肉的,自己的豬肉又貴又什么的……但這個肉販子說,我有高性能計算器,不管你買幾兩幾錢,都可以快速高效的算出來,他能夠成為一個成功的肉販子嗎?他的這個數字化所帶來的優勢恐怕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些沒啥用的冗余優勢,即使在算賬方面數字化了,也沒啥優勢的。所以,企業的優勢,核心是企業的業務所帶來的,離開這個根本,都是緣木求魚和無根之水。
而數字化能干什么,也是很明確的,想要為企業賦能,數字化技術或手段應該和業務去結合才可以。這是第一個要清楚的道理。一般來說,數字化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其實并不改變業務本身內容(當然對于一些新模式還是有用的),而更多的是提高業務運行效率或效能。可以看看歷史上,比如德國的哈各種隱形冠軍或者百年老店企業,其產品的工藝是一直持續改進的,大部分都跟數字化沒啥關系,應該說企業的能力一直在提升。雖然現在數字化確實是一項可以利用的技術,但對于企業能力提升來說,肯定不是唯一的。那接著問一句,這個對于當前我國制造企業來說,是最重要的嗎?
企業能力的提升,一定是自己有缺項或短板,或者競爭弱勢,數字化與這些方面結合重點改進應該是很有效的。對于我們目前的制造大國地位來說,我們最欠缺的是什么呢?我感覺是向制造強國轉變,尤其是首先提升和強化我們的基礎企業和行業,這應該是我們的缺項短板或弱勢。而這些改善或能力提升,依靠什么呢?應該是靠設計、工藝、材料和生產等,在這個過程中,數字化當然有用,一是應該結合到設計、工藝、材料和生產中的具體問題里面,二是應該明白主次關系,如果對于我們的基礎行業或產品來說,如果工藝和材料是根本問題,那就主要在此發力就好了,有很多專家認為彎道超車不容易,其實道理就在這兒。因此,從大的局面來說,數字化不僅要和業務結合融合,甚至對于某些行業或產品來說,數字化并不能帶來什么,基礎行業或產品的質量是根本,應該抓住主要的根本,不能盲目跟風。這里其實想說的是,數字化賦能或轉型是個好事,但不是靈丹妙藥,更多的其實還是輔助而已。其實自己心里有個所謂的擔心,話語資源就那么多,這個占的多了,其他的就會少了,唯恐擔心把重要的給少了,就不好了。
(3)數字化效果是長期功夫
數字化有立竿見影之處,但更多的是跟企業業務融合之后的企業能力的提升與改進。由于畢竟是一種手段,所以對其效果的評判應該放在一個長期范圍內,也是為了能夠凸顯出內在的有實質意義的價值或效果。所以,為了鼓勵,搞一些評獎是可以的,甚至可以每年都評,實現對優秀企業或優秀供應商的考察,但絕不應該只看當年度,這個真的能看出來或表明什么嗎?我們某個部委搞的某個專項,有國資企業總是拿這種項目作為補貼,但等到快驗收的時候,發現企業破產或倒閉了,當然企業的破產或倒閉很多都不是技術問題,但也說明這些專項技術攻關并沒有為企業帶來那么大的顛覆性支持作用,恐怕也是真的。如果,有個企業數字化工程或示范什么的,所謂的搞的很好,但如果并沒有帶來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如果企業過幾年后慘淡下去了,又該如何評判呢?也許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打在智能制造及其技術方面,但萬說沒有責任恐怕也很難讓人信服。智能制造我們已經有過這樣的先例的。
作者信息:王愛民,北京理工大學數字化制造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MES、APS等技術研究、系統開發與實施應用。
筆者公眾號:智能制造隨筆,歡迎關注。
歡迎交流討論,微信號: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