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自己在這方面的研究確實不多,所以更多的是自己的一個思考記錄,僅供大家參考,以免把大家帶到溝里去了就不好了。
(1)什么是模型?
這個問題似乎是毋庸置疑的,模型在我們的世界里面無處不在。事物的運行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如果進行表達,其實就是一種模型。
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模型是通過主觀意識借助實體或者虛擬表現構成客觀闡述形態結構的一種表達目的的物件(物件并不等于物體,不局限于實體與虛擬、不限于平面與立體)。從廣義上講:如果一件事物能隨著另一件事物的改變而改變,那么此事物就是另一件事物的模型。模型的作用就是表達不同概念的性質,一個概念可以使很多模型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但只要很少模型就能表達出一個概念的性質,所以一個概念可以通過參考不同的模型從而改變性質的表達形式。當模型與事物發生聯系時會產生一個具有性質的框架,此性質決定模型怎樣隨事物變化。
其實現在有很多模型,平時都能夠見到的,不是像上面定義中說一定要是物理實體,比如我們提的數字孿生,就是將人的經驗知識沉淀下來,并與物理實體相對應的一個數字虛體,而這個數字虛體很大程度上體現為一個軟件,軟件雖然好像摸不著物理質感,但其實也是一種實體。
對于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來說,這是我們進行數字化轉型,最終得到的一種載體,體現我們轉型思路,落實我們轉型思維的載體。其實對于任何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來說,不管是,明顯的還是潛在的,背后都有它的運行邏輯,這些運行邏輯,其實就是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當中的關聯關系,其實就是一種模型。經常寫的一些方案,其實都是紙面上的一種模型。當這種模型以可操作的方式體現在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當中,就是以某種形式在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當中進行了固化。
(2)模型與模型驅動的區別
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而言,沒有什么系統是內部沒有模型。的模型與模型驅動,其實還是有些區別。我認為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主動與被動,靜態與動態。
主動體現在主動設計,主動引領或推動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的內部運行邏輯。被動則與之相反,我的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在運行,內部的模型生成了,其實是一種事后的總結。
動態是說這個模型是活的,代表了一種持續性,能夠響應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的各種變化,及時的調整。靜態相當于是一個死的模型,有限的范圍內或者說預定模式推動運行,沒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更別說主動思考了。
(3)模型驅動與系統工程
模型驅動代表了一種關聯協動,應該從一個系統的角度來看這個事情,這就涉及到系統工程了。
百度定義:系統工程是為了最好地實現系統的目的,對系統的組成要素、組織結構、信息流、控制機構等進行分析研究的科學方法。它運用各種組織管理技術,使系統的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協調和相互配合,實現總體的最優運行。系統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傳統工程學,它所研究的對象不限于特定的工程物質對象,而是任何一種系統。它是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一門跨學科的邊緣學科。
我們經常提的MBSE,就是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其實就是要求我們要從系統化的角度,將模型貫徹到我們的數字化業務管控系統當中。雖然現在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在面向PLM方面一直在研究和應用。但其實對于mes等,將來也一定會走向這條路,現在提的數據中臺、業務中臺等,先不論這種概念或形式將來是否好用吧,但其實都是在往這個方向在努力。包括現在的工業互聯網等等,也是一定會走向這條路的。這個應該是我們將來思考的重點。
作者信息: 王愛民,北京理工大學數字化制造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MES、APS等技術研究、系統開發與實施應用。
筆者公眾號: 智能制造隨筆 , 歡迎關注。
歡迎交流討論 ,微信號: 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