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去參加了一個某部委關于某個行業的智能制造行動計劃的討論會,參會的有有政府部門、行業大型企業、地方工信廳,以及部屬高校等代表,會議提供了一個討論稿。應該說這個討論稿是中規中矩的。從宏觀理念到行動專欄、從分類規劃到工作計劃,還都是面面俱到的。自己當場也針對這個本子提了一些建議,但現在回味兒起來,感覺還有一些想說的,尤其是針對作為政府主導部門所做的行業性智能制造行動規劃。
(1)重示范,輕基礎
其實縱觀從中央部門,到省市地方所做的各種各樣的智能制造規劃,示范工程的味道都是非常濃厚的。從好的方面來說,企業也需要智能制造的系統解決方案,政府也需要引導企業向這方面發展,做一些示范好像是無可厚非的。在這里面感覺是需要把握一個度,畢竟企業追求智能制造或者提升業務管控水平,其實本質上來說是企業應該自發的一種需求,良好的局面應該是即使沒有政府主導或者推動,企業也應該做這些事情。政府提倡或者推動,其實也是可以的。但感覺對于某個行業來說,一些基礎共性的技術的投入和先期研究,這個我認為應該是重點,最起碼應該是不亞于示范的重點,現在感覺整體局面上來說,不是那么平衡,也不利于我們后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2)重管理,輕工藝
其實最能代表一個行業特點的應該是工藝。但現在政府主導的規劃當中,濃墨重彩多集中于管控平臺,基本上偏重于管理方面,包括打通鏈條、實現協同等等,這些當然是重要的,但這些方面的共性其實是跨行業普遍的,并不是某個行業獨有的。而既然面向某個行業的智能制造行動計劃,應該更加突出行業的公益特點,尤其是行業工藝知識和經驗的沉淀與物化,筆者認為應該結合行業的工藝問題,大規模的開展行業工藝類APP的發展,也從某個方面間接的夯實我們國家工業制造軟件的發展基礎。
(3)重大型企業,輕中小微企業
應該說絕大部分行業,大型企業都是少數的,都會存在著大量的中小企業。作為政府主導的智能制造行動計劃,應該實現兩方面的兼顧。面向大型企業開展智能制造示范,標志性和宣傳效果,都可能會比較好。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是面向大型,企業建立的智能制造管控平臺或者解決方案對于大量的中小微企業真的合適嗎?或者真的具有推廣價值嗎?如果不是這樣,那示范的意義還體現在什么地方呢?任何一個行業的中小微企業,能夠生存下去,除了那些僅僅是因為市場規模比較大而存在的之外,還有很多應該是具有自己的獨特的競爭優勢,甚至這些競爭優勢都不是大企業具備的,是我們產業生態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這樣的企業,其實是急需與自己企業規模相適應的管控平臺的,這種管控平臺一體化集成的味道應該更加濃厚,可能很大程度上未必如傳統的那些大企業建立各種各樣的系統那樣來進行實施。另外中小微企業,尤其是那些具有獨特工藝上的競爭優勢的中小微企業,可能需要做出敢為天下先的工藝與業務管控系統融合的發展模式,因為在這個方面可能很難找到什么示范。
作者信息:王愛民,北京理工大學數字化制造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MES、APS等技術研究、系統開發與實施應用。
筆者公眾號:智能制造隨筆,歡迎關注。
歡迎交流討論與探討合作,微信號: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