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還是數字化轉型,不變的是都想要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質量、效率、成本等。但感覺在具體做法和發展思路方面來說,現在更多的是偏重于”術器”而非”道勢”,可能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見,這種比較有那么一點中醫和西醫的區別,但這是筆者的一些認識吧。
(1)戰略與戰術的脫節
這方面更多的想表達的是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同的企業在市場當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或者說不同企業的追求也是不一樣的,其最終要發
展成什么樣子?后續的戰術性的先進制造技術手段應該與其相匹配。有時候感覺企業上了一堆系統,其實對于企業未來的長遠發展,感覺這方面的支撐作用,并不是那么突出或有效。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并不是有那么多機會可以揮霍的,這個還是要踩準定位才可以。并不是說對所有的企業來說只有一種固定的先進制造模式,企業應該重點結合自己想要形成或者固化的優勢,以及與這些優勢不相適應的瓶頸問題,來針對性的進行突破。
比如有的企業應該要突出大規模定制生產,其核心問題就是要降低庫存和提高反應速度,要延伸到供應鏈方面來進行有效的協調控制,但有時候感覺企業在上線系統的時候,其實這方面的考慮并不足。
(2)管理與技術的脫節
企業生產運行的問題,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技術相關,很多其實都是管理不順所導致的,或者管理崗位及其職責不到位所形成的,比如有些企業,一天對現場的反饋都響應不了一次,那么在這種形勢下,在上線工業互聯網或者工業物聯網,極其快速的數據反饋,又能做什么樣的處理呢?另外需要要表達的就是,技術是為管理服務的,盲目的上線一些所謂的機器換人或者自動化產線,其實真的能夠為管理帶來什么樣的提升或者說能夠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尤其是從系統思考的角度能夠解決什么樣的問題,都是需要仔細斟酌的。
比如很多企業在實施建設制造執行系統的時候,很大程度上都是對現有生產模式的一種計算機化而已,這種做法當然不是說不可取,如果企業的管理水平很高,在手工模式下看來你就能運行的很好,這種背景下建設的系統應該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大部分企業和公司的做法其實都不是這個樣子,其實這方面的隱患是非常大的。
(3)外在與內在的脫節
先進制造模式及其技術的應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企業必須具有充分的基于PDCA持續改進提升的認識,這個在系統建設當中,就需要做一些通盤的考慮,比如當前的系統,所產生的數據的價值,是否進行了充分的分析與運用,甚至系統的建設,都要基于這個思路來進行開展,才能夠保證這個系統能夠產生足夠的,并且可用的信息和數據。有些企業單純的追求一些類似綜合指揮調度室的大屏建設,或者說盲目的數據采集,其實還是應該琢磨一下,這些東西都是外在的,你真正需要練的練的內功是什么?
每天都要寫點啥?今天寫這些也只是一個有感而發而已。供大家參考。
作者信息:王愛民,北京理工大學數字化制造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MES、APS等技術研究、系統開發與實施應用。
筆者公眾號:智能制造隨筆,歡迎關注。
歡迎交流討論,微信號: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