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指標
|
二級指標
|
指標說明
|
一級
|
二級
|
三級
|
四級
|
五級
|
設計
|
工廠規劃
|
對工廠、生產線、設備、工藝等建立基于數字化和虛擬化的仿真體系,利用CAD/CAx、AR/VR等數字化和虛擬化技術構建模型,進行工廠規劃的設計和布局優化,并進行仿真和驗證。
|
以設備作為規劃的中心,周邊配套以手工操作為主,沒有數字化規劃仿真的考慮或應用
|
以消除浪費為指導思想,采用人工的方式進行規劃
|
全面植入精益的理念,利用軟件進行工藝、產線和物流的仿真,以發現問題和驗證KPI
|
應用專業的仿真系統進行工廠布局規劃和設計,并通過物理檢測與試驗進行驗證和優化
|
充分考慮數據采集和傳輸的需要,通過產品仿真和生產仿真系統實現研發、制造、客戶體驗等的虛實結合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產品設計
|
以統一的三維數據模型打通全業務鏈條,并通過仿真驗證跌落、受熱、光、電、磁、液等物理和化學影響,解決多物理場聯合仿真、工藝仿真、生產過程仿真、運營仿真、售后維修仿真等,并實現業務過程的效率、質量及成本問題的改善
|
完全的手工設計,沒有相關軟件的應用,所有的設計業務均以物理實體進行,既浪費成本又降低效率
|
有二維圖紙的設計工具和軟件支撐,開始建立三維模型但沒有真正落地,產品研發主要靠經驗,龐大的工作量和技術專業性導致仿真應用非常有限
|
意識到仿真的重要性,開始集中投入人力和物力等進行仿真應用的建設和規劃,有了基礎的通用模型,完成了個別場景的應用
|
建有完整設計知識庫實現復用,建立數據分析模型驅動產品研發設計及制造,體現出軟件的邊際效應,帶來成本、質量和時間效率的提升
|
利用數字技術提升用戶體驗甚至用戶直接參與設計,并傳遞至協同研發過程中,實現多物理場聯合仿真、工藝仿真、生產過程仿真、運營仿真、售后維護仿真等,實現基于三維模型的產品研制,極大提升效率,節約成本,提高質量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工藝設計
|
建立工藝模型,并進行工藝設計、工藝仿真、工藝分析和優化,實現基于工藝結構的工藝數據、工藝分析仿真數據的統一管理
|
人工的工藝設計,沒有應用工藝仿真驗證工具
|
二維工藝設計,簡單應用工藝仿真驗證工具
|
開始應用基于設計模型的工藝設計和分析仿真驗證,綜合考慮精益生產、物流和產能匹配
|
全面應用基于設計模型的工藝設計和分析仿真驗證
|
智能化動態工藝設計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生產
|
采購管理
|
考察企業采購管理全流程智能化應用水平
|
具備一定的信息化基礎來輔助采購業務
|
能夠實現企業級的采購信息化管理,包括供應商管理、比價采購、合同管理等,實現采購內部的數據共享
|
實現采購管理系統與生產、倉儲管理系統的集成,實現計劃、流水、庫存、單據的同步
|
實現采購與供應、銷售等業務的協同,與重要的供應商實現部分數據共享,能夠預測補貨
|
實現庫存量可實時感知,通過銷售預測和庫存量進行分析和決策,形成實時采購計劃,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實現數據共享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計劃調度
|
評價企業編制生產作業計劃的方式,及人工干預調整的程度
|
手工編制生產計劃
|
通過ERP形成主生產計劃,但通過人工進行調度排產
|
ERP訂單在MES中自動形成排產計劃,MES支持向ERP上傳計劃執行數據、實際生產信息等
|
基于APS實現自動排程,按訂單即時排產,可處理生產過程中的波動和風險
|
動態實時的排產與調度,提前處理生產波動和風險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工藝知識管理
|
用于評價企業生產現場作業下發和作業優化情況
|
具有紙質的工藝文件和作業指導書
|
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傳輸和下發工藝信息等到生產單元
|
根據生產狀態,自動工位直接裝載生產數據,人工工位推送操作提示,并能自動檢查、警告和提示
|
三維指導現場作業,系統通過模型分析作業異常
|
實現生產作業全過程虛擬化生產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生產過程信息實時追溯
|
評價企業生產過程中數據的采集、傳輸和應用情況
|
人工或半自動采集生產過程信息
|
自動采集生產過程信息并上傳至系統
|
在制品一物一碼,實現生產全流程數據的數據采集與追溯,并實時監控與顯示過程數據
|
生產作業數據的在線優化,并根據優化結果調整工藝、工位等
|
建立生產指揮中心,實現生產作業現場可視化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質量控制
|
如何實現產品質量控制和產品質量信息追溯
|
建立質量檢驗規范
|
采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質量檢驗
|
實現包含產品原料、質量特性、關鍵工序過程等信息的可追溯
|
實現產品質量的精確追溯
|
能夠實時收集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信息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質量檢測
|
評價產品質量檢測的方式
|
基于人工經驗對產品進行質量檢測
|
檢測系統能自動輸出檢測結果數據
|
檢測系統能自動在線判斷質量的異常,實現在線檢測、判斷和預警
|
依據在線檢測結果能夠預測質量的異常并自動給出生產的糾正和預防措施
|
在線預測異常,并自動回饋以調校相關生產參數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自動化倉庫設備及控制系統應用
|
評價自動化倉庫設備及控制系統應用情況
|
無自動化倉儲設備
|
有單臺倉儲自動化設備
|
部分自動化倉儲設備實現與信息系統的集成
|
大部分自動化倉儲設備均實現與信息系統的完全集成
|
設備間、設備與系統間的協同、自適應、自優化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產線物料配送
|
評價產線物料的配送方式
|
基于生產計劃定時定量配送物料
|
基于實際物料情況發起配送請求,并提示及時配送
|
用數字化設備(AGV、桁車等)或配送人員和信息系統集成實施關鍵件及時配送
|
實現倉儲和配送可視化管理,生產計劃實現動態模擬揀貨需求
|
基于實際生產實現全流程自主實時分揀和配送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安全管理
|
評價安全生產管理方式和員工職業健康管理情況
|
制定企業安全管理機制和流程并執行
|
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員工職業健康和安全作業管理
|
應建立安全培訓、風險管理、職業健康等知識庫;在現場作業端應用定位跟蹤等方法,強化現場安全管控
|
實現作業的前期安全識別和風險評估,并提供安全提示和建議措施,形成閉環管理。開展職業健康數據分析,進行職業危害預防
|
應用知識庫及大數據分析,支持安全作業分析,風險評估與管理和員工職業健康改善等,實現生產安全一體化管理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環保管理
|
評價環境保護、環境治理等優化改進措施
|
制定環保管理機制和流程并執行,符合法規要求
|
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實施環保管理,環保數據可采集并輸入信息系統
|
實現環保數據的全面采集,實時監控及報警,并開展可視化分析。信息化系統覆蓋從清潔生產到末端治理的全過程
|
實現環保監測數據和生產作業相關數據的集成應用,建立數據分析模型,開展排放分析及預測預警
|
實現環保、生產、設備等數據的全面實時監控,并應用數據分析模型,預測生產排放并自動提供生產優化方案并予以執行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物流
|
物流管理
|
考察企業物流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對物流信息全流程跟蹤與反饋,實現物流業務優化與協同
|
通過計算機輔助物流管理,對信息進行簡單的跟蹤反饋
|
通過信息系統實現訂單管理、計劃調度、信息跟蹤和運輸資源管理
|
實現出庫和運輸過程的整合,物流信息能夠推送給客戶
|
應用知識模型實現訂單精益管理、路徑優化和實時跟蹤
|
實現最優化的運輸手段和全網域的信息協同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物流配送
|
根據企業實際業務考慮不同的物流配送模式,應用智能化技術將運輸、在途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業務環節進行全面管理
|
物流配送,全程基本人工溝通,協調和控制能力較差
|
建立物流配送作業標準,各環節按照作業標準操作,但基本是人工操作,無系統支持和追蹤過程
|
建立物流配送作業標準,并固化到物流配送系統中,關鍵環節進行系統管控
|
運用移動互聯技術,對物流配送進行實時協同和跟蹤,及時發現異常并預警
|
根據企業實際業務考慮不同的物流配送模式,應用智能化技術將運輸、在途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業務環節進行全面管理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銷售
|
需求管理
|
聚焦在用戶對產品的多樣化需求、用戶對產品的體驗、用戶的消費行為以及用戶行為的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洞察,以了解用戶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以及產品和服務如何精準推送給用戶
|
缺少用戶基礎數據管理,或沒有針對用戶自然屬性和行為、需求的標簽化;無法對用戶分群分類
|
有基本的用戶數據管理,有針對用戶自然屬性的標簽化和分類分群,如地區/年齡/性別/購買產品等
|
通過對用戶需求的深層次分析,對用戶需求和用戶個人特點進行標簽化,分析結果用于指導用戶分群分類和營銷活動制定
|
建立大數據標簽管理系統和算法模型,整合全網用戶行為數據,完成海量用戶數據的清洗和標簽化;對用戶精準聚類分群,對特征用戶進行畫像
|
用戶大數據分析系統實現海量用戶的清洗和標簽化,對用戶精準聚類分群,對特征用戶進行準確畫像;分析結果支持精準營銷、精準企劃和研發,產生良好業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銷售管理
|
考察企業銷售管理的智能化,對銷售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帶動相關業務的優化
|
通過信息系統對銷售業務進行簡單管理
|
通過信息系統實現銷售全過程管理
|
銷售與生產、倉儲等業務集成,實現產品需求預測拉動生產、采購和物流業務
|
應用知識模型優化銷售預測,制定更加精準的營銷計劃;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整合所有銷售方式,實現根據客戶需求自動調整采購、生產、物流計劃
|
能夠實現對電子商務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和個性化營銷等功能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服務
|
產品運維服務
|
考察企業的產品運維服務能力
|
設立產品服務部門,通過信息化手段進行產品服務管理,并把客戶服務信息反饋給相關部門,指導其改進
|
具有規范的產品服務制度,通過信息系統進行產品服務管理,并把產品服務信息反饋給相關部門,指導其改進
|
產品具有存儲、通信等功能,建立產品故障知識庫,可通過網絡和遠程工具提供服務,能把產品故障分析結果反饋給相關部門,持續改進產品的設計生產
|
產品具有數據采集、通信和遠程控制等功能,通過運維服務平臺,提供在線檢測、故障預警、預測性維護、運行優化、遠程升級等服務,通過與其他系統的集成,把信息反饋給相關部門,持續改進產品的設計生產
|
通過物聯網技術、增強現實/虛擬現實技術和云計算、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智能運維和創新性應用服務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資源要素
|
裝備管理
|
評價裝備的運維、保養方式
|
建立規范的裝備管理制度(點檢、保養、維修、備件),通過人工或手持儀器開展裝備點巡檢
|
應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裝備日常管理(臺賬、點檢、保養、維修等),能夠科學制定裝備維護周期,實現預防性維護
|
實現重要關鍵裝備的狀態自感知,建立運行模型,并能進行遠程診斷分析,及裝備狀態的預判,減少非計劃停機
|
實現關鍵裝備狀態預警及自診斷,指導開展裝備預測性維護;裝備可根據環境、任務、故障等條件自行配置加工功能,支持柔性生產
|
基于大數據及AI實現裝備的自學習、自適應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裝備數控化率
|
評價車間/工廠的數控化率:(數控裝備數量/設備總數量)×100%
|
數控化率≤30%
|
30%<數控化率≤50%
|
50%<數控化率≤70%
|
70%<數控化率≤90%
|
數控化率>90%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裝備聯網率
|
評價裝備聯網率:(與SCADA/PIMS等控制層相連的裝備臺數/裝備總臺數)×100%
|
裝備聯網率≤25%
|
25%<裝備聯網率≤60%
|
60%<裝備聯網率≤80%
|
80%<裝備聯網率≤95%
|
裝備聯網率>95%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戰略和組織
|
考察企業對發展智能制造而開展的戰略規劃、資金投入、組織優化和制度建設
|
企業僅僅具備發展智能制造的意愿,沒有規劃
|
形成了企業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路徑
|
開始實施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投入資金,并根據智能制造發展需要對組織結構進行優化、制定相關管理制度
|
智能制造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
通過發展智能制造,企業構建起扁平化、網絡化的組織機構,制造模式、商業模式實現重構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能源
|
通過能源數據自動采集,對能耗進行全流程的監控和數據跟蹤,并通過分析尋找能耗的關鍵點,采取措施降低能耗,實現整體效益的提升
|
能源利用和管理處于粗放管理階段
|
有一定能源管理手段,能夠部分采集能源生產和消耗數據,并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改善
|
對能源利用和管理實現有效的監控和數據跟蹤,并進行分析和評估
|
構建模型對能源利用和管理進行優化
|
實現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具備自適應、自調整的能力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互聯互通
|
網絡架構
|
適應于不同的應用場景,基于不同的硬件設備,所構建的不同模式的網絡架構,并能夠有效集成
|
不具備網絡環境
|
少數裝備間互聯,不構成有效的網絡架構
|
分應用層次建立的網絡架構,彼此可互通
|
構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架構
|
實現邊緣計算和云的結合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系統集成
|
縱向集成
|
考察企業是否實現從底層的傳感器和數據采集系統,到制造執行系統MES,再到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的互聯互通和數據集成
|
全部采用人工轉錄的方式傳輸數據
|
部分系統之間實現集成
|
大部分系統之間實現集成
|
所有系統都實現集成,部分業務實現建模優化
|
大部分業務實現建模優化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橫向集成
|
考察企業是否能通過系統實現相關數據的跨企業自動傳輸,創新、制造和服務等資源的跨企業整合以及生產過程和供應鏈的協同優化。
|
采用電話、郵件等方式進行跨企業數據傳輸
|
建有SCM或CRM,部分業務實現跨企業數據自動傳輸
|
建有協同制造平臺,大部分業務實現數據自動傳輸
|
所有業務實現數據自動傳輸,部分業務實現資源共享和協同優化
|
大部分業務實現資源共享和協同優化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端到端集成
|
考察企業是否通過系統實現設計、工藝、生產、銷售、物流、安裝、服務等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管理。
|
采用人工的方式在各環節之間傳遞數據
|
部分環節之間實現產品數據自動傳遞
|
建有PLM,大部分環節之間實現產品數據自動傳遞
|
所有環節之間實現產品數據自動傳遞
|
實現產品模型的一致性管理,通過建模優化相關環節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信息融合
|
大數據應用
|
在基礎的統計分析之上,構建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數據管理和分析平臺,能夠更高效和更有效地處理海量數據和多維度復雜數據
|
對于大數據的體系沒有認識
|
意識到了不同體系的差異,也有所實踐,但沒有有效的管理手段
|
針對不同的業務場景,構建了不同的數據管理和應用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
具有大數據統一體系,構建了統一的大數據基礎設施,實現數據高度融合,并通過數據分析和應用開發,為質量提升、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服務與管理改善提供支撐
|
具有無差別的統合數據管理體系和專業化的模型,通過智能化系統進行有效協同。利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建立大數據智能分析模型,實現智能化決策、智能化服務等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
信息安全
|
具有有效的制度與流程以及專門的技術手段(防火墻、網閘、知識庫、大數據分析等)對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
制定并落實工業信息安全管理機制,成立工業信息安全協調小組
|
具有防火墻、網閘等工業控制網絡邊界防護設備,定期對關鍵工業控制系統開展工業信息安全的風險評估,工業主機應安裝正規的工業防病毒軟件
|
工業控制網絡邊界應具有邊界防護能力,工業控制設備的遠程訪問應進行安全管理和加固
|
工業控制設備、系統和網絡設備應進行安全性離線測試,并對測試數據進行安全防護;工業網絡具有主動發現惡意行為的能力,數據中心應能夠抵御通信協議攻擊等惡意安全威脅
|
工業網絡部署具有深度包解析功能的安全設備;應自建離線測試環境,對工業現場使用的設備進行安全性測試;工業企業辦公網采用具備自學習、自優化功能的安全防護措施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部分實現
|
全部實現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