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近期一個協同任務,十分不順利:
首先是晚上的航班被取消,其次是早上居然沒有趕上飛機(我人生中第一次),耽誤自己的行程不說,關鍵是耽誤了別人的行程,實在有點不好意思。
我反思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未趕上航班,發現這次未趕上航班是典型的“奶酪效應(最終的事故一定是有一系列的前置錯誤決定)”:
1、未熟悉和牢記,值機必須提前45分鐘的的規定
2、未進行手機值機
3、未提前預見夏天早上可能塞車(假期出行人多),恰恰在機場前兩個路口耗時5分多鐘
4、未熟悉和牢記,緊急值機柜臺的規定
最終,延后一分鐘為趕上飛機。
其實,以上狀態我們在訂單執行環境中,常常發生:
1、圖紙會經常晚于規定的日期提交和錯誤
2、因為零件確定時間不確定,BOM會經常晚且經常錯誤
3、采供訂單下達后,由于供應商生產過程不穩定,經常會遲交或數量不準
4、自制件會因為設備、人員、質量等異常,不會準交
5、采購、生產過程中,還會碰到客戶銷售訂單的設計、數量、日期、品種等的變更,同時會引起一系列的采購訂單、委外訂單、生產任務單的變更
以上等等,如果訂單控制不嚴格,正常情況下,必然會造成訂單延誤。
眾所周知,工廠的異常是必然存在的:人、機、料、法、環一個因素的變化,必然會引起眾多的變異(蝴蝶效應),我們如何來應對呢?
第一,緩沖設計
訂單的完工過程,必須要有足夠的緩沖:因為異常(墨菲效應)的存在,必然需要(僅僅是三種)時間、庫存和產能作為緩沖做彌補或三種的組合來保障。
需要何種緩沖及其組合,需要從物料流動方式(V、A、T、I)、客戶承諾(MTS、ATO、MTO、MTS)、純加工時間等因素確定。
緩沖的設計涉緩沖的位置、緩沖(或組合)的方式、緩沖值三個因素。
首先,確保找到一個合適的緩沖點。要找個切合實際的聚合點來做緩沖點,確保好的緩沖效果。MTS,成品是一個聚合點,如果是總裝的成品,或許總裝前的零部件作為聚合點更加合適(PCBA場景)。
其實,要設置好的緩沖組合。MTO場景中,時間緩沖是最常見的。但是MTO場景中,很多的零件、部件是共用料,可能用庫存作為緩沖會更加的簡單。無論哪種環境,產能緩沖是必須的(不能滿產排程)。
再次,要設計合理的緩沖值。
緩沖值的設置,則需要依據變動性的大小來確定:如果訂單過程的控制精度比較高,則緩沖可以設置的小一些(需要支付額外的成本),反之則緩沖設置的小一些。過大、過小的緩沖值均不合適,會嚴重浪費管理者的關注度。
第二,訂單的進度必須可視化,及時掌握訂單的進展狀態,以有足夠的緩沖周期來做進一步的調整。
由于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訂單的可視化變得十分的方便和多樣。
第三,嚴格控制投料的時間
過早投料會失去柔性,所以必須嚴格投料。一般而言,一家工廠有非常關鍵的四個資源:資金、物料、產能(設備/模具/勞力)、管理者的關注度。只有將四個資源在準確的時間【訂單需求時間】進入投放,才可以保持足夠的柔性來響應訂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