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這個是我想寫書的一個感言,成稿與5年前了,分享給大家
注2: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記得在大學年代,看到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小說的時候,為喬廠長為改變企業現狀而采取的改革措施而喝彩,夢想中喬廠長類似于戰爭年代的馳騁疆場的將軍,因此而喜歡上了企業管理。為了掌握企業管理的知識,還特意選修了工商管理課程,認真地學習了大學的關于企業管理的課程,《西方經濟學》、《會計學原理》、《工業會計》、《運籌學》等課程深刻地影響了我的思維。
大學畢業后,分配進入了機械部直屬的儀器儀表類研究所,而且沒有進入科研崗位而從事了科研管理崗位,從國家的“七五”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的認識,到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的參與,再到主導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的主導,深感工作思路的枯寂和創新不足,更是自己能力的上升的瓶頸,在完成“十五”科技攻關項目的起草后,決定進行轉型。
因為需要轉型,便調崗到了獨立研究室主任(銷售、研發、生產一體化,相當于一個獨立的小事業部)的崗位,進行了企業管理的自發性實踐;經過業務板塊重建(剝離虧損業務、積累基礎業務、發展未來業務)、組織結構重建(銷售根據業務板塊分散、倉庫統一、人事統一、財務統一等手段)、冗員削減并績效計件(內部退休、勞動合同解聘、產量提成和效益提成等手段),加上2000年開始后的經濟起飛,居然把這個研究室(后轉制為獨立經營的公司)做的風生水起,成為目前為止還是研究所(現為研究院)利潤、利潤增長率、技術競爭能力最好的研究室。
研究室主任的平穩生活沒有過幾年,不安分的我便依據國家對機械行業部屬企業的整合,到浙江的一家獨立研究所擔任法人代表和所長。該研究所由于行業變遷(從模擬到數字,從膠片到數字的轉化),存在主營業務不突出、冗員超多、企業氛圍差、財務狀態惡化等一系列的問題。我大約經過一年多的摸索,確定了“物業打基礎、行業保地位、產業就發展”的戰略思路,經過兩年的業務梳理、資產清理、冗員整頓、績效考核等手段,加上宏觀經濟的良好,使得研究所走出了困境,走上了良性循環的道路。
因為經營思路的不同,于二零零五年離職而到民營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就職,第一次接觸到工廠的經營、生產管理實際,深感自己在制造型企業管理方面知識的無知、經驗的缺乏,自此開始了漫無目的的企業管理知識的學習和積累。雖然有進步,而且進步巨大,但是總是覺得缺少系統的、完整的、理論化的企業管理知識和經驗,還是在以經驗、悟性而非知識、科學地管理企業。
在上市公司工作三年后,進入一家典型的OEM企業擔任總經理職務,指揮和協調一個營銷中心、一個工程技術中心、兩個工廠、一個財務中心、一個營運中心的工作。不一樣的企業規模和業務模式,必然需要更加科學、完善、系統的管理思想、方法、工具來管理企業,實現真正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職能。在此我接觸到了ERP這個工具。感覺這個工具在物料管控、工時管控方面具有十分良好的作用,其財務的預算、決算職能等到一定的發揮,感覺到ERP是個好工具,是高層企業管理者的好幫手,是中層企業管理人員的好工具。在這家企業的三年多時間里,結合企業發展的需求,系統性地自學了戰略管理、營銷管理、新產品開發管理、生產制造管理(包含生產運作管理、班組管理、現場管理、質量管理、工業工程等)、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的課程,系統性地閱讀了眾多的大學教材并參加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培訓活動,使得自己的管理理論知識得到了極大的補充和提高,結合三年多總經理的管理實踐,使自己成為了既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又具有很好管理實踐的知識性管理者。
二零一三年我做咨詢管理的一家企業,由于計劃無度、倉庫混亂、物料損耗無數、財務數據失真的現狀,極力建議采用新上ERP手段的方式,對整個企業的組織結構、計劃模式、倉庫、物流和財務進行全面的梳理、整頓和規范。
新上ERP的過程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
-
ERP軟件公司對于如何實施ERP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基本上處于就ERP而ERP的程度,而且對如何選擇ERP、如何實施ERP沒有給出足夠的、明確的、清晰的路徑圖和方法,一切需要企業進行自我的摸索,試錯后的調整,造成企業上ERP的速度不快、反復較多等問題,影響了企業管理提升的速度和信心。
-
沒有ERP軟件公司的協助,那就向書本學習。非常可惜的是,市場上相關的ERP書籍,基本上是兩類:一類是講述ERP原理的書籍,理論化很強,實際的可操作性很差,基本上沒有太多的參考作用,更不可能依賴一本書,亦步亦趨地將企業的ERP系統實施起來;這類書一般是高等院校的老師或ERP的愛好者做編著,離開企業實實在在有點遠。一類是講述ERP如何操作的數據,事務性太強了,都在講述一個表單如何建立,一個報表如何生成等等。在實施過程的幫助實在是有限,更加無法亦步亦趨地實施ERP。
基于上述的情況,結合目前國內ERP普及的現狀及企業ERP實施成熟度的現狀,我基本明白了目前在ERP普及方面存在的差距,萌發了著作本書的基本思想。
從二零一二年底簽訂ERP的實施合同到二零一三年ERP實施的標準化手冊正式發行,我便萌發了編寫本書的設想,其出發點是ERP實施公司、ERP的相關書籍均沒有提供出如何編制ERP標準化手冊,定義清晰物料品號、BOM、作業中心、供應商、客戶等核心數據的分類思想、方法和工具,更闡述清晰即時庫存的重要性。現實中沒有一個可以參考的模板和路徑圖,以便制造業企業可以順利實施ERP系統;所有的一切都是需要企業自我摸索和調整。這樣的過程不僅痛苦,更是浪費時間。其實作為數量最為龐大的組裝類、加工類工廠,其物料品號的編制、BOM斷階和設置、部門設置、基本作業流程均可以標準化,只要做簡單的調整就可以了,可以大大促進企業的ERP實施進程。遺憾的是,我所顧問的企業與千千萬萬已經實施了ERP的企業一樣,重復了一個百無聊賴“舊日的故事”。從二零一三年三月標準化手冊的正式頒布,到二零一三年供應鏈系統的初步實施成功,期間的曲折頗多,困難重重,好在經過堅持和努力都走過來了。這段經歷讓我知道了ERP軟件公司存在的嚴重缺陷和現有ERP書籍的不足,使我下決心開始撰寫此書。
從萌發著作本書到正式開始協作,差不多經歷了半年多的時間。但是從想到做,是一個極大的跨度,我低估了寫作的難度。但是,在有提高中國工廠管理水平的愿望,有促進中國ERP普及和應用水平的決心,讓我在咨詢的業務時間內完成了本書,我也為我自己感到驕傲:終于做成了一件自己為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無論對中國的工廠管理提升的作用如何?如論對中國ERP的普及和提高的作用如何,我終于基于制造型企業的具體實際,著作了一本有助的書籍。
本書是本人第一本的正式出版書籍,是《讓管理變簡單,工廠管理叢書》中的第一冊,希望我自己可以堅持著作,將系列叢書出完整,實實在在地為提高中國工廠管理提升做出貢獻。
章月洲
2013年9月,寧波大學園區圖書館